卷三·帽
《通典》曰:“上古衣毛冒皮。”则帽名之始也。阳气至头而极,宁少冷,毋过热。狐貂以制帽,寒甚方宜。若冬月常戴。恐遏抑阳气。未免眩晕为患;入春为阳气宣达之时。尤不可以皮帽暖之。《内经》谓“春夏养阳”,过暖则遏抑太甚。如遏抑而致汗,又嫌发泄矣,皆非养阳之道。帽顶红纬,时制也,少为宜,多则嫌重。帽带或可省,老年惟取简便而已。
脑后为风门穴,脊梁第三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如毯雨帽以遮护之,不必定用毯制,夹层衤由制亦可。缀以带二,缚于颔下,或小钮作扣,并得密遮两耳。家常出入,微觉有风,即携以随身,兜于帽外。瞿佑《诗话》云:元废宋故宫为寺,西僧皆戴红兜盖亦用以障风者。
《周礼》:“天官掌皮,共毳毛为毯”。《唐书·黠戛斯传》:“诸下皆帽白毯”。《辽史》“臣僚戴毯冠”。今山左张秋镇所出毯帽,羊毛为之,即本于古。有质甚软者,乍戴亦似与首相习,初寒最宜,渐寒镶以皮边,极寒添以皮里,各制而酌用之。御冬之帽,殆无过此。
幅巾能障风,亦能御寒。裁制之式,上圆称首,前齐眉巾额,额左右有带,系于脑后,其长覆及其肩背,巾上更戴皮帽亦可。又有截幅巾之半,缀于帽边下,似较简便。唐《舆服制》有所谓“帷帽”,此仿佛似之。《后汉书》云:“时人以幅巾为雅,用全幅皂而向后,不更着冠。”但幅巾束首而已。按全幅不裁制,今俗妇人用之,古以为雅,今异宜也。
乍凉时需夹层小帽,亦必有边者。边须软,令随手可摺,则或高或下,方能称意。又有无边小帽,按《蜀志》:王衍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俯首即堕,谓之“危脑帽”。衍以为不祥,禁之。今小帽无边者,盖亦类是。
梁有“空顶帽”,隋有“半头帻”,今儿童帽箍,大抵似之。虚其顶以达阳气,式最善。每见老年,仿其式以作睡帽,窃意春秋时家常戴之,美观不足,适意有余。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地理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