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袜
袜以细针密行,则絮坚实,虽平匀观美,适足未也。须绸里布面,夹层制就,翻入或绵或絮,方为和软适足。又乐天诗云:“老遣宽裁袜”,盖不特脱着取便,宽则加温暖耳。其长宜过膝寸许,使膝有盖护,可不另办护膝。护膝亦曰“蔽厀[xī古同“膝”] ”,《内经》曰:“膝者筋之府”,不可着冷,以致筋挛筋转之患。
绒袜颇暖,出陕西省者佳。择其质极软滑者,但大小未必恰当,岂能与足帖然?且上口薄,不足护其膝,初冬可着。或购宽大者,缉以皮里,则能增其暖膝可护。
有连裤袜,于裤脚下,照袜式裁制,絮薄装之。既着外仍加袜,不特暖胜于常,袜以内亦无 脚堆摺之弊。
《内经》曰:“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阴皆起于足,所以盛夏即穿厚袜,亦非热不可耐。此其验也,故两足四时宜暖。《云笈七签》有“秋宜冻足”之说,不解何义。至夏穿絮袜,自必作热,用麻片椎熟,寮之即妥,不必他求也。或天气烦热,单与夹袜,俱可暂穿。按袜制见商代,曰“角袜”,两幅相承,中心系带,今穿单夹袜,亦需带系,乃不下坠。老年只于袜口后,缀一小钮以扣之,可免束缚之痕。
袜内将木瓜曝研,和絮装入,治腿转筋。再则袜底先铺薄絮,以花椒肉桂研末渗入,然后缉就,乍寒时即穿之,可预杜冻疮作患。或用樟脑,可治脚气。陶弘景曰:腿患转筋时,但呼木瓜名,及书土作“木瓜”字皆验。此类乎祝由,存其说可耳。
袜外加套,上及于股,所谓套裤。本属马上所用,取其下体紧密,家居办此,亦颇适于体。可单可夹,可绵可皮,随天时之寒暖,作套外之加减。
袜以内,更衬单袜,其长必与加外袜等,半截者不堪用。冬月有以羊毛 线编就,铺中现成售者,亦颇称足。而暖如穿皮,里袜则无藉此。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