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五帝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
季康子问孔子:“以前听说过‘五帝’的名称,但始终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请问什么是五帝?”
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孔子说:“从前我听老聃说:‘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这五行按不同的季节化生和孕育,形成了万物,那万物之神就叫做五帝。’古代的帝王,因改朝换代而改换国号、帝号,就取法五行。按五行更换帝号,周而复始,终始相生,也遵循五行的顺序。因此那些贤明的君王,死后也以五行相配。所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
季康子问:“为什么太皞氏是从木开始的呢?”孔子回答说:“木位于五行运行之首。木属东方,万物开始都是从这里产生,因此帝王以此为准则,首先以木德称王于天下。然后依据自己所生的‘行’,依次转换承接。”
康子曰:“吾闻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此则五行之主而不乱。称曰帝者何也?”
季康子说:“我听说勾芒是木正,祝融是火正,蓐收是金正,玄冥是水正,后土是土正,这些掌管五行的神没有乱,都称为帝,为什么呢?”
夫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太皞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号。昔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祝融。龚工氏之子曰勾龙,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业为官职,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别称五祀,不得同帝。”
孔子说:“这五正,是五行的官名。五行辅佐他们成为上帝,因而也称作五帝。太皞之属也与之相配,也叫做帝,跟从这个称号。从前少皞氏有四个儿子,一个叫重,一个叫该,一个叫修,一个叫熙,能够管理金、木和水,派重做红芒,该做褥收,修和熙做玄冥。颛顼氏的儿子叫黎,做祝融。共工氏的儿子叫勾龙,做后土,这五个人,各以自己的才能为官职,活着时称为上公,死了以后成为贵神,另外称为五祀,不能与帝位等同。”
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所统。则其所以相变者,皆主何事?”
季康子问:“如此说来,帝王改变年号,是因为五行的德行各有不同的统属,那么这样相继变化,都主什么事呢?”
孔子曰:“所尚则各从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后氏以金德王而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以水德,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以木德王,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此三代之所以不同。”
孔子说:“所崇尚的与他们各自称王所依据的德行有关。夏后氏以金德称王,崇尚黑色,丧事在日落的时刻,战事行动乘驾黑马,祭祀杀牲用黑毛的;殷人用水德称王,崇尚白色,丧事在太阳正中的时刻,军事行动乘驾白马,祭祀杀牲用白毛的;周人以木德称王,崇尚红色,丧事在太阳刚出的时刻,战事行动乘驾红马,祭祀杀牲用红毛的,这就是三代不相同的地方。”
康子曰:“唐、虞二帝,其所尚者何色?”
季康子说:“唐尧、虞舜二帝,他们崇尚的是什么颜色?”
孔子曰:“尧以火德王,色尚黄。舜以土德王,色尚青。”
孔子说:“尧以火德称王,崇尚黄色;舜以土德称王,崇尚青色。”
康子曰:“陶唐、有虞、夏后、殷、周独不得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将有限乎?”
季康子说:“陶唐、有虞、夏后、殷、周,独不与五帝相配,想来他们的德行不及上古呢,还是有什么限制呢?”
孔子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众矣,唯勾龙兼食于社,而弃为稷神,易代奉之,无敢益者,明不可与等。故自太皞以降,逮于颛顼,其应五行而王,数非徒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
孔子说:“古代治理水土和播种百谷的人很多。只有勾龙氏配得上土地神,而弃为五谷之神,换代供奉,不敢增加,是表明他不可与帝等列,所以从太皞以来,直到颛顼,顺应五行而称王的数目不只五个,而与五帝相配,是因为他们的德行别人还不能超过。”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