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三恕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却不孝敬,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这也不是恕;有哥哥却不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那他便可以使自身的行为端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不可以不明察。年少时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才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怀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有人救助。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就要思虑去世之后的事,就会担起教化的责任;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到鲁桓公祭祀的庙里去参观,在那里看到一件容易倾倒的器物。于是他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啊?”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国君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欹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孔子说:“我听说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空虚时就倾倒,里面的水不多不少时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贤明的国君把它作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边。”说完回头对弟子说:“灌进水试试。”弟子把水灌进欹器,水不多不少时欹器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孔子感叹道:“唉,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子路走上前去问道:“先生,请问有保持盈满,但不倾覆的方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孔子说:“聪明睿智的人,用愚笨的方法来持守;功绩遍及天下的人,用谦让的方法来持守;勇力闻达于世,用怯懦的方法来持守;财富遍及四海,就用谦和的方法来持守。这便是尽力贬损自己来保持盈满的方法。”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观看东流的河水。子贡问孔子说:“君子每次见到大水,都要观赏,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回答说:“因为它从不停止奔流,普遍给予万物恩惠,却显得无所作为,这种品性就像是德一样。奔流时遵从地理,向低洼的地方流淌,这种品性就像是义一样。浩浩荡荡地奔腾,从来没有穷竭的时候,这种品性就像是道一样。流淌在百仞之深的山谷中,从来不觉得惧怕,这种品性就像是勇一样。注入合适的水量,自身本性就能平衡,这种品性就像是法一样。倒满后不必用盖来刮平,这种品性就像是正一样。本性柔弱却能达到细微的地方,这种品性就像是察一样。从源头一直向东奔流,这种品性就像是志一样。流出后又有水流入,万物变得干净新鲜,这种品性就像是教化一样。水具有这么多的美德,所以君子见到大水后要观赏。”
子路见于孔子。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说道:“智者是怎样的?仁者又是怎样的?”子路回答说:“智者能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能让别人喜爱自己。”孔子说:“你可以算得上士人。”
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矣。”
子路出去以后,子贡走进来,孔子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子贡回答说:“智者能了解别人,仁者能喜爱别人。”孔子说:“你可以算得上士人。”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子贡出去以后,颜回走进来,孔子仍旧问他这个问题。颜回回答说:“智者具有自知之明,仁者懂得爱惜自己。”孔子说:“你可以算得上君子。”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杂家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