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女娲氏炼石补天
女娲氏炼石补天
女皇自灭共工氏之后,天下太平。一日升殿,召臣娥陵作笙簧以通殊风,制筤筦,以一天下之音,用五十弦以抑其情;而乐乃和洽。娥陵承命。
使臣奏曰:“有不周山百姓前来进奏、皇上可容见否?”女皇传旨宣入。百姓至殿阶俯伏山呼毕,女皇问曰:“妆等不周山百姓有何说话?”百姓奏曰:“自祝将军征康回之后,彼处昼夜不分,只是黑暗,阴风凛冽,不似人世。百姓等取火寻路至此,望乞我皇上与百姓速作主张!”女皇曰:“朕即命排驾。”群臣扈从,令百姓引路,前往不周山审视,只见天昏地暗,冷风逼人,举火照之,西北方一泒音孤,天缺有七八痕。女皇召祝融问其缘由,对曰:“前者,康回被臣战败,大怒,头触不周山,此山乃天中柱,被他触到,天遂缺陷。日月亦恶此天路崎岖,又兼冷风吹其光焰,所以不从此地经过,但循中央与南而行,故黑暗也。”女皇闻奏,命百姓且退,即命柏皇、央皇二臣于五方去寻青、黄、赤、白、黑五色石,杂七宝于中,入八卦炉内,用火炼七七四十九昼夜,火候已到。女娲氏元是天生神灵,识天文,达地理,明阴阳,念动真言,祷于上下神祇,将炼石怀袖,霎时间,云生足下,升在空中,遂将天缺随处补之,七昼夜补完全,复断大鳌足四个,立东、西、南、北四天柱,然后下来。群臣众民俯伏迎接。
女皇登座,群臣山呼毕,众百姓集阶下拜谢,复奏曰:“百姓等蒙我皇上神圣,今天已补完,得免凄风冷雨之苦。但此处僻居北方,常黝然昏黑,何以分昼夜,便耕种也?”女皇见奏,即宣巽二风、丰隆云二人至,命去召日月。巽二奏曰:“日月家在咸池,此去数万里,又兼东海大洋浩茫,难以往回。”女皇曰:“朕往年盖造有飞车,虚空奔腾,瞬息千里,赐汝前去。”丰隆奏曰:“巽二有车,臣亦当有车。彼以车,臣以足,恐难追及。迟误圣旨,臣之罪也。”女皇曰:“朕亦曾造有炮车,可与飞车并驰,今以赐卿。”二人谢恩领旨。早有车夫扶车在午门外等候,二人乘车而去。
一日到了咸池,见了日月,日月请二人入宫,分宾主坐定。命吴刚捧茶,饮毕,二人将祝融战共工来历及女皇召他之意一一说明,日月再三推辞。巽二曰:“圣上有旨,非某敢违,兄若不允,须到圣上面前分剖,与某推托无用。今一召不往,二召又来,兄安能得高枕而卧乎?”日月见其说得有理,只得各装火轮同来。巽二私谓丰隆曰:“彼二人被我等逼迫而行,心实不喜,况且他火轮迅速,你我的车儿定是赶他不上,半路他二人逃走,那时何处去寻他?我们怎么回朝缴旨?面圣论劾,才力不及;罚罪,小则弃官,大则罢职。何以区处?”丰隆曰:“不如弃了此车,你帮日轮,我帮月轮。他二人纵有通天入地的本事,也没处用。”巽二掩口笑曰:“此计大妙!”即弃飞车于奇肱国后商汤时至中土,其人毁车,不以示人,丰隆亦弃炮车于东海滨。二人遂帮日月火轮。寅时起身,酉时即到行在。适值女皇朝退,传事官奏知,女皇传旨宣入后殿相见。
近臣引四人拜舞山呼毕,女皇谓日月曰:“卿夫妻二人这几时为何不行西北方?致令彼处百姓不开云雾,莫睹青天,不分昼夜,昏暗何也?”日奏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世尊只限臣六时行尽,以照天下。臣尚突不黔,席不煖,何暇以往?况且天路崎岖,不异羊肠踞齿,日暮途穷,跋涉艰难。臣若绕道赴之,是自取罪过矣!”女皇曰:“朕今炼石已补完矣,一望坦平,可极便行走,卿其勉焉!”日复奏曰:“以皇上之神圣,有补天之大功,不劳人力搅扰,然终不知造化浑无迹象,若臣勉强而力行之,臣妇以顺为正,必由此途,三寸金莲,臣恐行百里者,半多九十。世尊断然不恕。是臣以小惠小忠开二罪也。”女皇初意决要他巡绕北行,见说个“三寸金莲”跋涉艰难,未免有些爱惜其类之意。正是俗云军助兵,盗助贼,蚉蚤助木虱。即曰:“朕生平不强人所不堪者,卿既量力而行,朕亦自有主意。”遂发日月回家执事,毋得迟悮。日月大喜,谢恩而出。正是回马不用鞭。不一二时,早到了咸池。
却说群臣奏曰:“皇上既不着日月经照此处,将何以处置?”女皇曰:“朕闻钟山有神名曰烛龙,常现火光以照幽隐,可令其居此,以安此方之民。即命祝融去宣来见朕。”祝融领旨直至钟山,见其神龙头蛇身,朝髯火眼。
祝融自思:“好没来由,日月放他归去,却要此妖精鬼怪作何用处?”正在暗自思忖,忽见他摇身屈尾,火光弥天。祝融叹曰:“凡人不识神圣,真愚蒙也!圣上召汝来见,现在不周山被康回触倒,西北方一泒幽暗之极,自是欲烛龙口衔火以照之,使下民作息有定。超十万劫,然后放汝归山,自符胡元正果。”烛龙承命而往,西北一泒于是始分昼夜。
群臣复奏曰:“地维缺尚未补,皇上何以处分?”女皇曰:“东南地势略低,不妨留此缺为江为河,为淮为汉疏通水道,以入大海。西北一缺,须用力补之。”既至西北,见其黄浊水滚起,运抱土石塞之不止。女皇见势不能遏,教民凿河以流黄水,无至积聚今星宿海,赈济百姓。于是西北之民得以安生。颂女娲之功德与天地共垂不朽矣!命排驾回朝。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阴符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