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列传一
案:《晋后妃传》,《永乐大典》已佚,今采《五代会要》、《通鉴》、《契 丹国志》、《文献通考》所载晋后妃事,分注以补是书之阙。
高祖皇后李氏。《五代会要》:高祖皇后李氏,唐明宗第三女。天成三年四月, 封永宁公主;长兴四年九月,进封魏国公主;清泰二年九月,改封晋国长公主;至 天福六年十一月,尊为皇后;七年六月,尊为皇太后。开运四年三月,与少帝同迁 于契丹之黄龙府。汉乾祐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崩于蕃中之建州。《文献通考》云: 天福二年,有司请立皇后,帝以宗庙未立,谦抑未遑。帝崩,出帝即位,乃尊为皇 太后。《契丹国志》载皇太后降表云:“晋室皇太后媳妇李氏妾言:张彦泽、富珠 哩等至,伏蒙皇帝阿翁降书安抚者。妾伏念先皇帝顷在并、汾,适逢屯难,危同累 卵,急若倒悬,智勇俱穷,朝夕不保。皇帝阿翁发自冀北,亲抵河东,跋履山川, 逾越险阻,立平巨孽,遂定中原。救石氏之覆亡,立晋朝之社稷。不幸先帝厌代, 嗣子承祧,不能继好息民,而反亏恩辜义,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 谁执。今穹旻震怒,中外携离,上将牵羊,六师解甲。妾举宗负衅,视景偷生。惶 惑之中,抚问斯至,明宣恩旨,曲赐含容,慰谕丁宁,神爽飞越。岂谓已垂之命, 忽蒙更生之恩,省罪责躬,九死未报。今遣孙男延煦、延宝奉表请罪,陈谢以闻。” 又,《帝纪》云:会同十一年正月朔,出帝、太后迎辽帝于封丘门外,帝辞不见, 馆于封禅寺,遣其将崔廷勋以兵守之。是时雨雪连旬,外无供亿,上下冻馁。太后 使人谓寺僧曰:“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岂不相悯耶?”僧辞以辽帝之意难测, 不敢献食。少帝阴祈守者,乃稍得食。辽降少帝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 迁于黄龙府,即慕容氏和龙城也。帝使人谓太后曰:“吾闻尔子重贵,不从母教而 至于此,可求自便,勿与俱行。”太后答曰:“重贵事妾甚谨,所失者违先君之志, 绝两国之欢。然重贵此去,幸蒙大惠,全身保家,母不随子,欲何所归?”于是太 后与冯氏、皇弟重睿。子延煦延宝,举族从晋侯而北。天禄元年四月,帝至辽阳, 晋侯白衣纱帽与太后、皇后上谒于帐中。五月,帝上陉,取晋侯所从宦者十五人、 东西班十五人及皇子延煦而去。八月,帝下陉,太后自驰至霸州谒帝,求于汉兒城 侧赐地耕牧以为生。许之。帝以太后自行十余日,遣与延煦俱还辽阳。二年,徙晋 侯、太后于建州。三年秋八月,晋李太后病,无医药,仰天号泣,戟手骂杜重威、 李守贞曰:“吾死不置汝。”病亟,谓晋侯曰:“吾死,焚其骨送范阳佛寺,无使 吾为边地鬼也。”
太妃安氏。《文献通考》:安太妃,代北人,不知其世家。生出帝,帝立,尊 为皇太妃。《契丹国志》云:天禄二年春二月,徙晋侯、太后于建州,中途安太妃 卒,遗命晋侯曰:“焚骨为灰,南向扬之,庶几遗魂得返中国也。”
少帝皇后张氏。案《五代会要》:天福八年十月追册。考是书《少帝纪》云: 追册故妃张氏为皇后。《张从训传》亦云,高祖镇太原,为少帝娶从训长女为妃。
皇后冯氏。案《五代会要》:开运三年十月册。《通鉴》云:天福八年冬十月 戊申,立吴国夫人冯氏为皇后。初,高祖爱少弟重允,养以为子。及留守鄴都,娶 副留守冯濛女为其妇,重允早卒,冯夫人寡居,有美色,帝见而悦之。高祖崩,梓 宫在殡,帝遂纳之。群臣皆贺,帝谓冯道等曰:“皇太后之命,与卿等不任大庆。” 群臣出,帝与夫人酣饮,过梓宫前,醊而告曰:“皇太后之命,与先帝不任大庆。” 左右失笑,帝亦自笑,谓左右曰:“我今日作新婿何如?”夫人与左右皆大笑。太 后虽恚,而无如之何。既正位中宫,颇预政事。后兄玉,时为礼部郎中、盐铁判官, 帝骤擢用至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与议政事。《文献通考》云:契丹入京师,后 随帝北迁,不知所终。又,案《五代会要》载晋内职云:高祖颍川郡夫人蔡氏,天 福三年八月敕。少帝宝省李氏封陇西郡夫人;张氏封春宫夫人,充皇后尚宫,并天 福八年十二月二日敕。前左御正齐国夫人吴氏进封燕国夫人,书省魏国夫人崔氏进 封梁国夫人,前右御正天水郡夫人赵氏封卫国夫人,司簿孟氏封汧国夫人,前司簿 李氏封陇西郡夫人,弟子院使齐氏、大使郭氏、副使贾氏并封本县君,太后宫尚宫 陈留郡夫人何氏进封邹国夫人,河南郡夫人元氏进封齐国夫人,知客出使夫人石氏 封武威郡夫人,春宫姚氏、常氏、焦氏、王氏、陶氏、魏氏、赵氏七人并超封郡夫 人,宝省婉美赵氏封天水郡夫人,武氏以下十一人并授春宫,天福八年十一月敕。 清河郡夫人张氏、彭城郡夫人刘氏并充太后宫司宝,南阳郡夫人路氏、出使夫人赵 氏白氏并充皇后宫司宾,开运二年八月敕。又,案是书不载外戚传,据《五代会要》 云:晋高祖长女长安公主降杨承祚,天福二年五月封,至六年五月卒,追封秦国公 主,至七年九月,又追封梁国长公主。从长女高平县主、第二女新平县主、第三女 千乘县主、孙女永庆县主,并天福七年五月封。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六韬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