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列传十三
安金全,代北人。世为边将,少骁果,便骑射。武皇时为骑将,屡从征讨。庄 宗之救潞州及平河朔,皆有战功,累为刺史,以老病退居太原。天祐中,汴将王檀 率师三万,乘庄宗在鄴,来袭并州。时城无备兵,敌军奄至,监军张承业大恐,计 无所出,阅诸司丁匠,登陴御捍。外攻甚急,金全遽出谓承业曰:“老夫退居抱病, 不任军事。然吾王家属在此,王业本根之地,如一旦为敌所有,大事去矣。请以库 甲见授,为公备寇。”承业即时授之。金全被甲跨马,召率子弟及退闲诸将,得数 百人。夜出北门,击贼于羊马城内,梁人惊溃,由是退却。俄而石君立自潞州至, 汴军退走。微金全之奋命,城几危矣。庄宗性矜伐,凡大将立功,不时行赏,故金 全终庄宗世,名位不进。明宗与之有旧,及登极,授金全同平章事,充振武军节度 使。在任二年,治民为政非所长,诏赴阙,俄而病卒。废视朝二日。初,南北对垒, 汴之游骑每出,必为金全所获,故梁之侦逻者咸惧,目之为“安五道”,盖比鬼将 有五道之名也。
安重霸,云州人。生性狡猾,多有智谋。起初,从代北和明宗一起在武皇手下供事,因为犯罪投奔汴梁,在汴梁又因罪投奔蜀地,蜀人看他是蕃人擅长骑射,便任为亲将。蜀后主王衍,幼年时继承王位,政治多有弊端。宦官王承休在宫中掌权,和成都尹韩昭内外勾结,专门收取美女声乐,以便得到蜀主的宠幸。武臣宿将都切齿痛恨他们。而安重霸谄媚奉承王承休,特别受信任。
子审琦等,皆位至方镇,别有传。
梁朝末年,岐下势力受到削弱,蜀人占领了秦、成、阶等州,安重霸游说王承休向蜀主请求镇守秦州。又在军中挑选山东骁勇士兵数千人,号称龙武都,蜀主以王承休为秦州军帅,以安重霸为副帅,都在天水。一年后,王承休想要求旄钺节仗,便献上陇西的花木,又说秦州山水秀美,人物出众,请后主来巡视,而韩昭助成这事。
审通,金全之犹子也。幼事庄宗,累有战功,转先锋指挥使。同光初,为北京 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屯奉化军。四年春,赴明宗急诏,军趋夷癯,为前锋。天成初, 授单州刺史,改齐州防御使,兼诸道先锋马军都指挥使。奉诏北征,从房知温营于 卢台。会龙晊部下兵乱,审通脱身酒筵,夺般以济,促骑士介马,及乱兵南行,尽 戮之,以功授检校太傅、沧州节度使。围王都于中山,躬冒矢石,为飞石所中而卒。 赠太尉。
同光二年(924)十月,蜀主带着数万人,从剑阁准备经过兴州、凤州,再到秦州。到兴州时,遇上魏王李继岌的军队攻来,狼狈而回。王承休猛然听说后唐军队入川征讨,大为惊恐,想不出主意,向安重霸询问。回答说“:您有什么担心的?蜀地有不下十万的精兵,地势险要,哪有不取胜的?纵然东方军队都如狼虎般勇猛,怎么能进入剑门?然而国家有难,您受主上特别的知遇之恩,不应该不去救援,这里安置已定,不用操心,我愿随您去朝廷。”王承休一直信任他的忠诚。安重霸拿出秦州的金帛来贿赂各路羌人,从文州的山路回蜀地。王承休带龙武军及招置近一万人出发,命令安重霸掌管部署,当地百姓送行,秦州军队也排列成行。王承休登上车子,安重霸却在马前告辞说“:国家费尽力气才收复陇西,如随从您回南边,陇州立即会出漏子,还是请您自己去,我且为国家守护疆土。”王承休走了后,安重霸在秦州,听说明宗从河北发兵,立即派使者献上秦、成等州投降。
安元信,字子言,代北人。父顺琳,为降野军使。元信以将族子,便骑射,幼 事武皇,从平巢、蔡。光启中,吐浑赫连铎寇云中,武皇使元信拒之,元信兵败于 居庸关。武皇性严急,元信不敢还,遂奔定州;王处存待之甚厚,用为突骑都校。 乾宁中,处存子郜嗣位。时梁军攻河朔三镇,奔命不暇,梁将张存敬军奄至城下, 既无宿备,郜惧,挈其族奔太原,元信从之;武皇待之如初,用为铁林军使。梁将 氏叔琮之攻河东也,别将葛从周自马岭入,元信伏于榆次,挫其前锋。梁将李思安 之攻上党也,王师将壁高河,为梁军所逼。别将秦武者,尤为难敌,元信与斗,毙 之。由是梁军解去,城垒得立。武皇赐所乘马及细铠仗,迁突阵都将。庄宗嗣晋王 位,元信从救上党,破夹寨,复泽、潞,以功授检校司空、辽州刺史,赐玉鞭名马。 柏乡之役,日晚战酣,元信重伤,庄宗自临傅药。其年,改检校司徒、武州刺史, 充内衙副都指挥使、山北诸州都团练副使。从庄宗定魏博,移为博州刺史。与梁对 垒德胜渡,元信为右厢排阵使。未几,为大同军节度使。庄宗平定河南,移授横海 军节度使。时契丹犯边,元信与霍彦威从明宗屯常山。元信恃功,每对明宗以成败 勇怯戏侮彦威,彦威不敢答。明宗曰;“成由天地,不由于人。当氏叔琮围太原, 公有何勇!今国家运兴,致我等富贵。”元兴乃起谢,不复以彦威为戏。明宗即位, 以元信尝为内衙都校,尤厚待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移镇徐州。王师之 讨高季兴,襄帅刘训逗挠军期,移授元信山南东道节度使以代训。岁余,改归德军 节度使,就加兼侍中。明宗不豫,求入。末帝即位,授潞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 清泰三年二月,以疾卒于镇,时年七十四。赠太师。晋高祖即位,以元信宿望,令 礼官定谥曰忠懿。
天成初年,任阆州团练使,没多久,召回任左卫大将军,常常以奸佞揣测皇帝心意,明宗特别喜爱他。长兴末年,明宗对侍臣说:“安重霸是我的故人,献秦州归回国家,功劳不小,授任团练防御做报酬,恐怕不合招抚怀柔之道。”范延光说“:将校中有从河东、河北追随陛下的龙飞故人,有的还没当到团防一级官,现在如突然授给安重霸一处方镇,恐怕被人暗地议论。”明宗不高兴。没多久,还是授给同州节钺。清泰初年,调任西京留守、京兆尹。早先,秦雍二州之间,令长摆设酒食,私下向部民收买人心的,俗称“捣蒜”。安重霸镇守长安时,也这样做,所以秦人把他看作“捣蒜佬”。这年冬天,改任云州节度使,没多久,因病请示别人代理,这时家庭寄居在上党,安重霸回到家中便死去。安重霸善于取悦他人,喜欢送礼贿赂,当时人把他看作出众的人。
有子六人,长曰友权,历诸卫大将军。次曰友亲,仕皇朝为滁州刺史,卒于任。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中论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