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灵枢·经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方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阳的六腑与六律相对应。六律有阴阳之分所以共有十二音律,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阴阳共十二经脉;十二条经脉又与的十二月份、十二辰(指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地支,对应周天沿赤道从东向西所等分的十二个部分)、十二节气、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辰等相对应。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十二经脉,人凭借它活着,疾病凭借它而生成,人凭借它来治疗,疾病也凭借它得以痊愈。它是学习医道的开始,也是高明医生终极研习的目标。粗粗地掌握它会很容易,而要深究其根本则很难。现在,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请问你十二经脉之出入离合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岐伯很恭谨地再三执拜说:您问得真是英明啊!这是医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问题,只有医技高明的人才会悉心地去研究它。下面,就让我来详细地说明一下吧。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太阳膀胱经别行的正经,一条别行进入于膝盖后面的腘窝之中,与足少阴肾经的经脉相合而上行;另一条上行到臀部下五寸处,再向上别行进入于肛门,并向内行于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散行至肾脏,此后再沿着脊柱两旁肌肉的内部向上走行,到达心脏所在的部位,然后就进入于心并分散于心的内部;其直行的部分,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向上走行并出于项部,此后再联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本经的经脉,从而使内外合为一经。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在本经之外别行的一条正经。足少阴肾经别行的正经,走行到膝盖后面的腘窝中,再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与之相会合,继而向上走行到肾脏,并在第十四脊椎处向外走行而联属于带脉:其直行的部分,从肾脏上行而系于舌根部,然后再向外走行至头项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一合。这种表里两经相合的关系,都是由各条阴经之经别上行并联系于与其相表里之阳经的正经而形成的。(其他表里经的相配关系也莫不如此。)所谓的经别,其实也都是正经,只不过是别道而行的正经罢了。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别本上字后移至贯字前)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少阳胆经别行的正经,在绕行于大腿部之后,入于阴毛的边缘之中,而与足厥阴肝经相会合;其别行的分支,进入季胁之间,然后再沿着胸壁的内侧,入内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由此再散行至肝脏,并向上贯穿心部,此后再向上挟行于咽喉的两侧,出于腮部与颔部的中间,散于面部,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最后与足少阴胆经的本经相合于外眼角处。足厥阴肝经别行的正经,从足背部别行分出,上行到达阴毛的边缘,而与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少阳胆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上走行。这就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二合。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有本误作额颅),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足阳明胃经别行的正经,上行至大腿部,再向上进入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由此再散行至脾脏,并上行连通于心,此后再沿着咽喉部向上走行,从口部出来,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环绕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然后再与足阳明胃经的本经相会合。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大腿部,而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阳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同向走行,并最终结络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这就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太阳小肠经别行的正经,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从肩后的骨缝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腋下,走入心脏,并联系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手少阴心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脏,由此再上行至喉咙,出于面部,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处。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少阳三焦经别行的正经,是起始于人体最高处的,它从巅顶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缺盆穴,并向下走入本经所属的脏腑三焦,最后散布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下行至腋下三寸处,由此再入于胸中,别走联属于三焦腑,此后再沿着喉咙向上走行,出于耳后,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会合于完骨穴的下方。这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五合。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为)六合也。
手阳明大肠经别行的正经,从手部分出并向上走行,到达于胸部,之后再沿着侧胸与乳部的中间,别行出于肩髃穴所在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进入脊柱骨,其后再向下走行至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继而再折返向上,联属于肺脏,并沿着喉咙向上出于缺盆穴,而最终与手阳明大肠经的本经相会合。手太阴肺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行至渊腋穴处手少阴心经的前方,由此再进入体内并走行到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进而再向下散行至大肠腑,此后它就折返上行,出于缺盆穴,并沿着喉咙走行,而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六合。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中庸
- 易传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尹文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