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灵枢·骨度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
黄帝问伯高说:《脉度》篇中所说的人体经脉的长短,是依照什么标准确定的呢?
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伯高回答说:先量出各骨节的大小、宽窄、长短,然后用这个标准来确定脉的长度。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黄帝说:我想了解普通人骨度的情况,如果人的身高为七尺五寸,全身骨节的大小、长短是多少呢?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伯高说:头围最大处是二尺六寸,胸围是四尺五寸,腰围是四尺二寸。头发覆盖的部分称为颅,从前发际到后发际,整个头颅是一尺二寸;从前发际至腮的下部是一尺。五官端正的人,面部上、中、下三部分的长度相等。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骬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从喉头隆起下至缺盆中间(指天突穴)长四寸,从缺盆到胸骨剑突长九寸,如果超过九寸,则肺脏大,不足九寸则肺脏小。从胸骨剑突至天枢穴之间八寸,超过八寸的胃大,不足八寸的胃小。从天枢穴至耻骨长六寸半,超过的大肠粗而长,不足的大肠细而短。耻骨的长度是六寸半,从耻骨上缘到股骨内侧下缘长一尺八寸,胫骨突起上缘至下缘长三寸半,胫骨突起的下缘到足内踝长一尺三寸,从内踝至地长三寸。从膝腘部至足背长一尺六寸,从足背至地三寸。所以,骨围大的身长就超过七尺五寸,小的就不足七尺五寸。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从额角至锁骨长一尺,从颈根下至腋窝长四寸,从腋窝至季胁长一尺二寸,从季胁至跨关节(环跳穴)长六寸,从跨关节至膝长一尺九,膝至外踝长一尺六寸,从外踝至京骨的突起处长三寸,从京骨的突起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耳后两高骨之间长九寸,耳前的两耳门之间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距离七寸,两乳之间宽九寸半(后世确定为八寸),两股骨之间距离六寸半。足的长度是一尺二寸,宽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手腕至中指末节根部长四寸,中指末节根部至手指尖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别本作膂)骨,长二(别本作三)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从项部后发际至第一椎骨长三寸半,从第一椎骨到尾骶骨共二十一椎,总长度是三尺,上七椎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共长九寸八分七厘,其余的不尽之数都在以下诸节平均计算。
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这就是普通人的骨度情况,可以用这个标准确定经脉的长度。在观察人体经脉的时候,如果呈现于体表浮浅坚实或明显粗大的,是多血的经脉;细而深伏的,是多气的经脉。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艺舟双楫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列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