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灵枢·脉度
黄帝曰:愿闻脉度。
黄帝说:我想知道人体经脉的长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孙络之)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岐伯回答说:手的左右共六条阳经,从手至头,每条经脉长为五尺,六条经一共是三丈长。手的左右共六条阴经,从手至胸中,每条是三尺五寸长,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六条一共是二丈一尺长。足的左右共六条阳经,从足向上至头是八尺,六条经共为四丈八尺长。足的左右共六条阴经,从足至胸中,每条六尺五寸长,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六条共三丈九尺长。跷脉每一条从足至目的长度为七尺五寸,左右两条,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共为一丈五尺长。督脉、任脉各为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两条合为九尺。所有这些经脉合起来一共是一十六丈二尺长,这就是人体营气通行的主要通路。经脉的循行为里,其间分支出来并在经脉之间横行联络的叫做络脉,别出络脉的细小脉络叫做孙络。孙络中气盛而且血多的,应该立即用放血等方法快速地除去邪气,邪气盛的用泻的方法治疗,虚的服用药物来调补。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五脏的精气,常从体内经历于面部而上通于七窍。肺气通鼻窍,肺的功能正常,鼻子才能闻到各种气味。心气通舌窍,心的功能正常,舌才能辨别出各种滋味。肝气通眼窍,肝的功能正常,眼睛才能辨别各种颜色。脾气通口窍,脾的功能正常,口中才能辨别食物的各种味道。肾气通耳窍,肾的功能正常,双耳才能听见各种声音。五脏的功能失于调和,与其对应的七窍就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六腑的功能失于调顺,那邪气就会滞留结聚而生成痈。因此,若是邪气留在六腑之中,那么属阳的经脉就不能和顺通利,阳脉不和顺,阳气就会发生停歇、留滞,阳气留滞,就会相对的偏盛。阳气太盛就会导致阴脉不通利,阴脉不通利,会导致血流停滞,血流停滞则阴气过盛。如阴气过盛,就会影响阳气不能营运入内,这就叫做关。如阳气太盛,就会影响阴气不能外出与阳气相交,这就叫格。阴阳二气皆过盛,不能阴阳调和、互相荣养,就叫做关格。关格是阴阳离决、不相交通的表现。关格的人活不到应有的年纪就要早死。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
黄帝说:跷脉从哪里起到哪里止,是借助哪条经脉之气而使它运行的呢?
岐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岐伯回答说:阴跷脉是足少阴经脉的支别,起于然谷穴之后的照海穴,向上经过足内踝的上方,直行向上沿大腿内侧进入前阴,再向上到达胸部进入缺盆,继续上行出于人迎的前面,进入颧骨连属内侧的眼角,合于太阳、阳跷脉而继续上行,阴、阳跷脉二气相合,可以滋润目睛,若是脉气不能荣养眼睛,就会出现目张不合的现象。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
黄帝说:脉气只行于五脏之间,而不能荣养六腑,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岐伯回答说:脉气的运行是不停息的,就像水的流动,日月的运行,永无休止。所以,阴脉运行于五脏,阳脉运行于六腑,也是这样如环无端的运行,没有起点,也无法计算它的转流次数。经脉之气不停的流动运行着,行在内则营养五脏六腑,溢在外则濡养肌肉皮肤。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
黄帝问:跷脉有阴有阳,究竟哪条应计算在一丈五尺的跷脉总长度之内呢?
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岐伯回答说:男子的计算值,是指阳跷脉;女子的计算值,是指阴跷脉。计算于脉度总数之内的称为经,不计算在内的称为络。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帝范
- 北溪字义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冰鉴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