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灵枢·四时气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黄帝问岐伯说:四季气候各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大都与四时的气候有关,针灸缪刺的方法,也因各个季节的气候而各不相同,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岐伯回答说: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候特点,灸刺的方法,也要以这一季节的气血特点为依据。因此,春天灸刺,宜取经脉、血脉和分肉之间的气道,病重的用刺深法;病轻的用刺浅法。夏季针刺应取在这一季节偏盛经脉的孙络,或者用只刺透皮肤而到达分肉之间的浅刺法。秋季应取经脉五输穴的输穴,病邪在六腑就取六阳经的合穴。冬季宜取所病脏腑对应经脉的经穴和荥穴,而且一定要深刺并留针时间长些。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
温疟病,没有汗出症状的,可用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治疗。
风?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患风水病肌肤肿胀的,可以用五十七个治疗水病的腧穴治疗。如果是使用针刺放血的治疗方法,就应该将该穴位的恶血放干净。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脾胃虚寒所致的飧泄证,应该使用补的手法,先取三阴交穴,再向上取阴陵泉穴,都要久留针,直至针下有热感的时候才能起针。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医部全录》:同焠)刺之。
手臂、腿足的转筋病,其发病部位,在外侧就取阳经的穴位针刺,在内侧就取阴经的穴位针刺,都使用火针法针刺。
徒?,先取环谷(《医药科技》:当是脐中)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束之)。来(别本作束)缓则烦悗,来(别本作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只是腹水肿而没有风邪的,针刺治疗应先取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铍针针刺它,针刺后用竹管插入针孔放水,反复进行,使水排尽,然后用布带将腰腹部捆束。如果束得过松就会使患者感到烦闷,绑紧就能舒适、安静。每隔一天治疗一次,直到水肿退尽为止。同时服用通利的药物以利小便,防止再肿。就在开始针刺的时候服药,用了药物不要进食,刚吃过饭也不能服药,并保持饮食清淡,不能食用伤脾助湿的食物,这样的治疗及饮食,要坚持一百三十五天。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读注:此句为衍文。)
湿邪为主的邪气造成的着痹长久不愈,是寒湿邪气久留体内所致,使用疾进疾出的针刺方法取足三里穴。
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湿邪在肠中造成肠胃不调的病证,治疗取足三里穴,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用补法。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麻风病,一般都用针刺其肿胀的部位。针刺之后,再用锋利的针刺这一部位,再用手挤按该处以压出毒气和恶血,直到消肿为止。要常食用些普通的食物,不要吃其他刺激性和油腻的食物。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腹中常有鸣响,腹中有气向上冲至胸中,喘息急促而不能久立,这些都是邪气在大肠的表现,应该针刺肓之原(气海穴)、上巨虚、足三里几个穴位。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小腹牵引睾丸疼痛,并牵及腰背和脊骨,向上冲至心胸部位,这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于睾系,向后附属于脊,其经脉贯通肝肺,络于心系,所以小肠邪气盛就会出现气机上逆的表现,上冲肠胃,熏蒸肝脏,布散于肓膜,结聚于脐。所以要取肓之原(气海穴)以散肓之邪气,针刺手太阴肺经以补肺虚,刺足厥阴肝经以泻肝实,取下巨虚穴以祛邪气,同时又要按压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之处来调和气血。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病人经常呕吐,且呕吐物中挟有苦水,并常常叹气,心中恐惧不安,害怕有人将会逮捕他,这是邪气在胆腑,阳气上逆于胃的病证。胆中的汁液外泄,所以口苦,胃气上逆所以呕吐苦水,这叫做呕胆。治疗应当取足三里穴来和降胃气。如果有胃气上逆的症状,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血络以消除胆汁反流的症状,并须根据病邪和正气的虚实状况斟酌以祛其邪气。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饮食不能下咽或者感觉胸膈阻塞不通,这是病邪留于胃脘的病证。邪在上脘,就用针刺的方法抑制邪气的上逆而使气下行;邪在下脘,就用散法以祛除积滞。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小腹疼痛、肿胀,小便不利,是病邪在膀胱,针刺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大络委阳穴。如果观察到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与足厥阴肝经的小络(即孙络),在腘窝与足背上有瘀血结聚的,用针刺放血法以祛其瘀血。如果小腹部肿痛向上连及胃脘的,取足三里穴。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诊断疾病时看病人的面色,观察患者的眼神,就能知道正气的散失或恢复的情况。观察眼睛的颜色,可以知道病邪是存在还是已经消失。审查病人的形态、动静,再诊察气口、人迎的脉象,脉象坚实、滑利且洪大的,是病证日渐加重的表现;如果脉象软弱和缓,就是病邪将要衰退的表现;如果各经脉诊候的部位实而有力的,是正气旺盛的表现,三天左右就能痊愈了。气口之脉候阴,人迎之脉候阳。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