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灵枢·五味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黄帝道:我想知道,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它们进入五脏的情况各是怎样的呢?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伯高答:胃,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汇聚于其中的大海,水谷俱都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从它那里接受水谷所化的精微之气。饮食物中所含的五味,分别趋走于各自喜欢的一脏:酸味的食物首先进入肝,苦昧的首先进入心,甘味的首先进入脾,辛味的首先进入肺,咸味的首先进入肾。食物所化生的精微、液津,正常地流行而布散全身。营气和卫气旺盛、通畅而周流全身。余下的部分化成糟粕,自上而下依次传化而排出体外。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黄帝问:营气和卫气是如何运行的呢?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别本作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伯高回答说:谷物起初入于胃中,其中所化精微,先由胃输出于上、中两焦,以灌注、滋养五脏,另外又分两路而行,一路就是营、卫之气的道路;另一路与吸入的清气结合而形成宗气集聚在胸中,称为气海,宗气由肺而出,沿着喉咙,呼则气出体外,吸则气入体内。人体从天吸收的清气与地之水谷所吸收的精气相合后,概括地说是分为三路(五脏之气、营卫之气、宗气)而滋养全身,而其摄入主要依靠水谷这一路,所以人如果半日不进水谷,就会感到气衰,一日不进水谷,就会感到气短。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
黄帝问:食物的五味,我能知道吗?
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糠(别本作秔,秔同粳,下同)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糠(被本作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伯高说:请让我详细地讲述这些情况。五谷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咸、麦味苦、黄米味辛。五果中,枣子味甘、李子味酸、栗子味咸、杏子味苦、桃子味辛。五畜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猪肉味咸、羊肉味苦、鸡肉味辛。五菜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豆叶味咸、薤白味苦、葱味辛。在五色中,黄色与甘味相适宜,青色与酸味相适宜,黑色与咸味相适宜,赤色与苦味相适宜,白色与辛味相适宜。凡此五种颜色,各有其相适宜的味道。五宜,所谓五种适宜是指,脾脏病变,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菜等;心脏病变,宜食麦、羊肉、杏、薤白等;肾脏病变,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子、豆叶等;肝脏病变,宜食芝麻、狗肉、李子、韭菜等;肺脏病变,宜食黄米、鸡肉、桃子、葱。五脏病变的禁忌:肝脏病变禁忌辛味,心脏病变禁忌咸味,脾脏病变禁忌酸味,肾脏病变禁忌甘味,肺脏病变禁忌苦味。
肝色青,宜食甘,糠(别本作秔)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肝脏病变面色青,肝病苦急,宜食甘味食物以缓急,如粳米饭、牛肉,枣、葵菜都是甘味食物;心脏病变面色赤,心病苦缓,宜食酸味食物以收敛之,如狗肉、芝麻,李子、韭菜都是酸味食物;脾脏病变面色黄,宜食咸味食物,如大豆、猪肉、栗子、豆叶都是咸味食物;肺脏病变面色白,苦气上逆,宜食苦味食物以泄之,如麦子、羊肉、杏、薤白都是苦味食物;肾脏病变面色黑,肾病苦燥,宜食辛味食物以润泽之,如黄米、鸡肉、桃子、葱都是辛味食物。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