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灵枢·动输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黄帝问:在十二经脉中,唯独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这三条经脉搏动不止,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岐伯答道:足阳明是胃脉。胃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汇聚于其中的大海,其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气由胃向上流注于肺而成肺气,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循行于十二经脉,其运行是随呼吸而上下往来的,所以,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一吸气脉也是跳动两次,呼吸不停止,脉搏的跳动也不停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黄帝问:手太阴肺经的脉气到达寸口前,先经过上面的尺脉,尺脉的脉动为十分,而下行到寸口,脉动只有八分,再下行脉气还会继续减少,这样脉气从什么道路返还本脉呢?我不知其究竟。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岐伯答道:手太阴肺经的脉气离开肺脏而循行于经脉中时,像离弦之箭一样疾急,如冲决堤岸之洪水一样迅猛,开始时脉势是强盛的,但当脉气到达手鱼际部之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这是因为脉气至此已经衰散,而且是向上逆行,所以它运行的气势就减弱了。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黄帝问:足阳明胃经为什么搏动不止呢?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岐伯答道:因为胃气上注于肺,其中迅猛而剽悍之气上冲于头部,循咽而上走于孔窍,循眼系向内络循于脑,从脑出于面部,下行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上关穴),沿颊车穴合于足阳明胃经,再循经下行至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这就是胃气别出阳明而又合于阳明,使阳明脉搏动不休的原因。所以,手太阴的寸口脉,与足阳明的人迎脉,阴阳上下相应,其搏动是一致的。因此,阳病而阳脉反而小的,是逆证;阴病而阴脉反而大的,也是逆证。因此,寸口脉与人迎脉阴阳应合,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就像牵引同一根绳子似的,如果二者之间失去平衡,有一方偏盛就是病态。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黄帝问:足少阴肾经的动脉为何跳动不休呢?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岐伯说:足少阴脉的搏动,是因为与冲脉并行的原因。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的络脉,共同起于肾下(的会阴穴),出于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入于腘窝中,沿小腿内侧,与足少阴经并行,下行进入于足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其中分出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再进入胫骨与跗骨相连的部位,经足背入大趾之间,最后进入络脉,发挥温养小腿和脚的作用,这便是足少阴经脉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黄帝问道: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贯通全身上下,循环往返而不停息。如果有人突然遇到邪气的侵袭,或受到严寒的刺激,外邪留滞四肢,使得手足懈惰无力,则其经脉阴阳的循行道路,气血相互输注的会合,就会出现混乱失错,那么,气又将从哪里回还而往来运行呢?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岐伯回答说:四肢末端是阴阳会合的地方,也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大路。邪气阻塞了四肢末端后,像四街(头、胸、腹、胫)这样的一些旁通路径就会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循环运行。所以,即使大路被阻塞断绝但是旁径仍能开通,四肢虽然懈怠而脉气仍能顺和,像圆环似的相互转输不止。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黄帝说:讲得好。所说的,如环无端,终而复始,难以测知其纲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尚书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