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素问·标本病传论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黄帝问道: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是怎么回事?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准则,必须辨别其阴阳属性,联系其前后症状关系,恰当地运用逆治和从治,灵活地处理治疗中的标病与本病的先后关系。所以说:“有的病因在标就治标,有的病因在本就治本,有的病因在本却先治标,有的病因在标却先治本。”在治疗上,有治标而缓解的,有治本而见效的,有逆治而痊愈的,有从治而成功的。所以懂得了逆治和从治的原则,便能进行真确的治疗而不必疑虑;知道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就能万举万当;如果不知标本,那就是盲目行事了。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关于阴阳、逆从、标本的道理,看起来很小,而应用的价值却很大,所以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括许多事物的道理。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不过,讲标本的道理是容易的,可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迎着病邪而泻的方法就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就是“从”治。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乱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先治其标。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先治其本。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先患某病而后发生腹中胀满的,先治其标;先患腹中胀满而后出现烦心的,先治其本。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大小便通利则治其本病。疾病发作表现为有余的实证,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祛邪以治其本,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就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固护正气防止虚脱以治其标,后祛除邪气以治其本。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疾病的轻重深浅和缓解期与发作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凡病轻的,缓解期的,可以标本同治;凡病重的,或发作期,应当采用专一的治本或治标的方法。另外,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先欬,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大凡疾病的传变,心病先发心痛,过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再过三日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日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喘欬,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病先发喘咳,三日不好则病传于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日病邪传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邪传胃,则发生腹胀。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肝病则先头疼目眩,胁肋胀满,三日后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日病传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传于肾,产生腰脊少腹疼痛,小腿发酸;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脾病则先身体沉重疼痛,一日后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二日病邪传于肾,发生小腹、腰椎疼痛,小腿发酸;再过三日病邪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亥时,夏天死于黄昏。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肾病则先小腹、腰脊疼痛,小腿发酸,三日后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于胃,产生腹胀;再过三日病邪传于肝,发生两胁胀痛;再过三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大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胃病则心腹部胀满,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小腹、腰脊疼痛,小腿发酸;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膀胱,发生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日病邪传于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之后,夏天死于未时。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膀胱发病则先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于肾,发生小腹胀满,腰脊疼痛,小腿发酸;再过一日病邪传入于胃,发生腹胀;再过一日病邪传于脾,发生身体疼痛;再过二日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丑时,夏天死于申时五刻。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各种疾病按(五行相克的)次序这样相传,正如上面所说的,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假如是按间脏相传就不易再传下去,即使传过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 推荐作品: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