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素问·宝命全形论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黄帝问道:天在上覆盖着,地在下载负着,天地之间万物俱备,但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是依赖天地的精气而生存,顺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而成长。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身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附着于骨髓,我为上述这种情况甚感忧虑。我想用针刺的方法解除病人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呢?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按《太素》为陈)者,其叶发(按《太素》为落)。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比如树木枯死的时候,其树叶就会谢落。人在病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三种现象,说明中焦病症严重,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如果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心中为此忧心忡忡,又不能以我的身体去替代,人们听说病患无法得到医治,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岐伯说:人的形体出生在地上,人的生命悬挂在天上,天地阴阳之气相互感应和合,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够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那么天地的阳气阴精就能养育人类。只有通晓了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人,才能成为天之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效法天地阴阳变化的人,就不会违背四时变化的规律;能够通晓十二经脉原理的人,即使圣人智者都不能欺瞒他。能够洞察八节之风的变动,能够掌握五行之气的相胜、交替、主时,能够通晓人体虚实变化道理的人,就有了独立的见解和行动,即使是病人极其细微的张口呼气、吟叹之声也能感受到,即使是病人像秋毫一样细微的变化也能尽在掌握。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阴阳之气相合,从地域上可以分为九州,从时令上可以分为四季,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万物并存于世间,它们的阴阳变化是不可能逐一予以估量的,所以根据病人极其细微的张口呼气、吟叹之声,有没有办法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呢?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箴的通假字)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岐伯说:(可根据五行相克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昭示天下的治病至理箴言有五条,但一般的老百姓大多饱食终日,并不懂得这些道理。五法是:第一要调养精神,第二要懂得养身之道,第三要熟悉药物的性能和真伪,第四要注意制取砭石和针具的大小尺寸,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五法已确立,还要根据病情来掌握运用的先后次序。当今的医生运用针刺,一般都是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晓的道理。然而,如果能够效法天地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随机应变地运用各种治法,那么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医学的道理并不那么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针法就能运用自如而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用针刺的道理。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岐伯说:凡用针刺的关键,首先必须安定神志,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分,见到五种虚证的病人,不可用“近”的刺法快速或轻易下针;见到五种实证的病人,不可用“远”的刺法动作迟缓或放弃下针,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针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息,密切注意进针之后的变化,毕竟血气变化不可外见(只有医生能够感受得到),而病人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医生能够感受到针刺之气盛之时,)好像乌鸦集合一样密集,好像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如见乌鸦飞翔,这种得气感觉并不形于外而独有医生能够从针体上感受得到。(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呢?怎样治疗实症呢?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岐伯说:针刺虚证要等到经气实时才出针,针刺实证要等到经气虚时才出针。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道理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像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像手中握着兵权的虎符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东观奏记
- 别史
- 高士传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