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晋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宋人使门尹班告急于晋,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轸曰:“不若使齐、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公说,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
晋文公即位第四年,楚成王出兵攻打宋国。文公率领齐、秦两国的军队征伐曹、卫两国,以解救宋都之围。宋国派门尹班到晋国告急,晋文公对大夫们说:“宋国来告急,如果丢下不管,宋国就会与我国断交。如果请求楚国退兵解围,楚国肯定不回答应。我想攻打楚国,齐、秦两国又不愿意,你看应该怎么办呢?”先轸说:“不如让齐、秦两国都去怨恨楚国。”文公说:“那行吗?”先轸回答说:“让宋国舍弃我国,而去向齐国和秦国送财物,通过齐、秦去请求楚国退兵。我国将获得的曹、卫二国土地赐给宋国。楚国喜欢曹国和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秦两国请求不成,必然因此而怨恨楚国,然后我国再叫齐、秦两国参战,两国就不会不愿意了。”晋文公听了很高兴,因此将曹、卫两国的田地赐给了宋国。
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舅犯愠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必击之。”先轸曰:“子与之。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难以击人。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是故拘宛春于卫。
楚国的令尹子玉派宛春来传话,说:“请你们恢复卫侯的君位,把土地退还曹国,我们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子犯发怒说:“子玉真无礼啊!晋君只得到一项好处,而子玉却得到两项好处,一定要攻打他。”先轸说:“你应该答应他的请求。我们不答应曹、卫两国的请求,等于不允许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宋国投降了楚国,楚国的兵力不就更强大了吗?这样,楚国一句话对三个国家施了恩,而我们一句话却招致了三个国家的怨恨。怨恨已经多了,战争难以打下去。不如私下允许恢复曹、卫两国,来离间他们,然后逮捕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战争打起来之后再作打算。”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
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君子曰:“善以德劝。”
子玉解除了对宋国的包围,转而追逐晋军。楚军摆开战阵之后,晋文公下令退却三十里,军吏请求说:“作为国君却避开敌国的臣子,是一种耻辱。而且楚军已经疲劳,必然战败,我军为什么要撤退呢?”子犯说:“你们都忘记了以前晋文公在流亡楚国时所作的诺言了吗?我狐偃听说过,用兵作战,理直才会气壮,理曲士气就会低落。我们尚未报答以前楚国对晋文公的恩惠,而来救宋国,这是我方理曲而楚国理直,楚军士气就旺盛,不可认为他们已经疲劳不堪。如果我方做到以国君避开臣子,而楚军还不撤退,那对方也就理曲了。”于是晋军就撤退九十里,避开楚军。楚军将士都主张停止战事,子玉不肯。到了城濮,果然发生了战争,结果楚军被打得大败。君子评论说:“这是善于以德义来进行勉励。”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