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鬼谷子·内楗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 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君主很远关系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君主很近关系却很疏远。有的投奔君主却不被起用,有的在离开以后却被四处诏求。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得不到信任和任用,有的君主遥闻其名便朝思暮想他的到来。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 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 ,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有的靠道德相连结,有的靠朋党相连结,有的靠财务相连结,有的靠艺术相连结。只要摸准了君主的心意,并善于迎合其意,那么想入仕就能入仕,想出世就能出世;想亲近君主就能亲近,想让君主疏远就能疏远;想投奔君主就能投奔,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诏求就被诏求,想被思念就能被君主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 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 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 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
所谓“内”就是进献说辞让君主接纳;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就必须要暗中揣度对方的心意;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做的决策是否符合时宜,公开严明决策的所得所失,以邀宠于君心。我们的决策必须既合乎时宜,又合于君意。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以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能自如地改变决策的人,必须审知地理形势,明于天道,又有随顺、运用固有法则的能力,善于应变,且能契合于阴阳变化规律,从而驾驭天下百姓。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 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就能从中洞悉其意愿志向。若我们所办的事情不合君主之意,那是因为我们对君主的意图掌握得还不够。若表面上我们的决策得到了同意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施行,那是因为君主与我们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亲密,实际上却很疏远。若决策不合君意,圣智之人也难以将决策付诸实践。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 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 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反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投;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决策不得君心;革职离去而能再被诏求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后来的现实证明是可行的,合乎君意的;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不得君心;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与决策都与君主相合,君主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 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 物。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没有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与意图,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所以,圣智之士行事成大业,都是凭着预先全面把握信息而驾驭、控制世间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 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进而顺合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的种种规范。对于君主的决策,我们可以先引用《诗经》《尚书》中的立论、教诲为其论证,笼统地说些添添减减的修改意见,同时在内心里衡量一下此决策与自己决策的差距大小,以决定离去还是留下。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就先迎合他的心意再设法逐步掌握他。;若觉得某位君主实在不堪凭依而想离之而去时,就趁乱离开,伺机退隐,以保全自己不受伤害。要圆转灵活地根据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我们的策略、变换我们的手法,让外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进用和退居的根本原则。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北山酒经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