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管子 > 正文 >>

作品简介

在战国与汉朝初年,人们一般都说黄老之学,汉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认为是黄老之学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直到曹魏以降,上流社会大搞文化沙龙,又随着政治空气的窒息,关注时政的黄老逐渐滑向了谈虚论玄,道家由外王转向了内圣,这才有了老庄并称,进入了庄子之名最显的魏晋玄学时代。

对于黄老之学,有个不太雅致的说法,叫君人南面之术,相当有法家的感觉。事实上,《老子》对法家确实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韩非子》中就有《解老》和《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讲本,其中偏重的正是君人南面之术。君人南面之术,顾名思义,就是教人怎么做领导,怎么搞政治的,属于古代的行为组织学。

《管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而《隋书·经籍志》则改列法家类。甚至,越往深里看,就越是觉得在汉初各派之间并非那么壁垒森严,这和春秋战国时代实在是大为不同了。比如,当时的青年俊彦贾谊在谈到儒家别尊卑的礼治思想的时候,却离奇地引用了《管子》的话,说:《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句话如果放到《论语》或者《孟子》里边,一点儿也不显得扎眼。

《管子》虽然托名管仲,学者们却几乎没人认为它真是春秋时代的著作,而把成书年限推定在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观点即出自《管子》,《管子·权修·第三》载: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郭沫若在《艺文类聚》里发现了一段话,和《管子》所载几乎是一样的内容:

周容子夏以侈靡见桓公。桓公曰:侈靡可以为天下乎。

子夏曰:可。夫雕橑而后炊之,雕卵然后瀹之,所发积藏,散万物也。

郭沫若由此推测,侈靡篇的真正作者就是这位周容子夏,写作时间则应该是在汉朝吕后当政的时候。——如果我们相信这个论断的话,再联系起《汉书·艺文志》里边的作品分类,那么,西汉人眼中的道家思想似乎已经隐隐出现了一个轮廓。

《管子》八十六篇,《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班固注: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管子》以黄老道家之道为基础,以其开放性在理论上解决了儒、法、名诸家之间的分歧,使得道融汇诸家理论,《管子》黄老道家通过一系列环节论证礼、法出自于道。在道与名的融合中,《管子》黄老道家提出名生于当的命题,而当也就是道的别称。《管子》从名的根源与制定名的圣人两个方面论证名是道的显现,从而最终把名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正是《管子》黄老道家之道的开放性使得《管子》黄老道家在理论上可以融合百家。《管子》融道家和法家而得出政治上的黄老学说,提出德、法兼治的政治主张,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次著录《管子》的《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道家类,《汉书·艺文志》是依据《七略》而来,故最早将《管子》列入道家的可能是刘歆。不仅于此,据说在宋版《道藏》中,《管子》还曾一度被收载,成为道教经典。

《汉书·艺文志》认为道家源出于史官。史官在记录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⑤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政治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要正确掌握南面之术: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应注意的是,这只是道家对于君主政治的一自得认识,而非其政治学说的全部,礼学、仁义同样为道家所重视,这可以从《汉书·艺文志》特别提及了道家学说的一极端发展反推而得出,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对道家的思想特征有比较详尽阐释的,还有稍早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司马谈将当时务为治者分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他对其中的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的道家持赞赏认可态度。他总结出道家有如下之特征:

1、融合兼具诸家之长,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2、无为无不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指约而易釆,事少而功多;

3、善于变易,无成执,无常形,与时迁,与物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②如以司马谈和《汉书·艺文志》所论述的道家特征去比对《管子》,确有许多符应之处,比如无为政治,重礼、法,因人情等。

另外,从现存《管子》76篇中,论道的就达65篇,道字共出现了 486次这一现象,也能作一说明。虚无无形谓之道,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这是以虚无为本之道;人道不顺,则有祸乱,这是在讲存亡之道;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这是君王南面之道;《内业》《白心》《心术》上下等篇,教人怎样修道、得道,马非百认为内业就是今天之气功气。

《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源出于史官。史官在记录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⑤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政治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要正确掌握南面之术: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应注意的是,这只是道家对于君主政治的一自得认识,而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将《管子》列入法家,以后的历代官志著作都承袭其划法。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跟道家学说自身的兴衰变化有关。《管子》中论法的篇幅仅次于论道,至魏晋南北时,老庄之道又逐渐成为道家正统,,那么含杂法家思想的《管子》自然就被划出道家,划入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