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四年
一、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陈侯吴卒。
二、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娄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三、夏四月庚辰,蔡公孙归姓帅师灭沈,以沈子嘉归,杀之。
四、五月,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杞伯戊卒于会。
五、六月,葬陈惠公。
六、许迁于容城。
七、秋七月,公至自会。
八、刘卷卒。
刘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
九、葬杞悼公。
十、楚人围蔡。
十一、晋士鞅、卫孔圄帅师伐鲜虞。
十二、葬刘文公。
外大夫不书葬,此何以书葬?录我主也。
十三、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伯莒,楚师败绩。
吴何以称子?夷狄也,而忧中国。其忧中国奈何?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雠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归之。于其归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诸侯,茍有能伐楚者,寡人请为之前列。”楚人闻之怒。为是兴师,使囊瓦将而伐蔡。蔡请救于吴,伍子胥复曰:“蔡非有罪也,楚人为无道,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于是兴师而救蔡。曰:事君犹事父也,此其为可以复雠奈何?曰:“父不受诛,子复雠可也;父受诛,子复雠,推刃之道也。复雠不除害,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古之道也。”
十四、楚囊瓦出奔郑。
十五、庚辰,吴入楚。
吴何以不称子?反夷狄也。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盖妻楚王之母也。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国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