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二年
一、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孔父?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其义形于色奈何?督将弒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弒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殇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二、滕子来朝。
三、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四、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地从主人。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器之与人非有即尔。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戊申,纳于太庙。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太庙,非礼也。
五、秋,七月,纪侯来朝。
六、蔡侯、郑伯会于邓。
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盖邓与会尔。
七、九月,入杞。
八、公及戎盟于唐。
九、冬,公至自唐。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