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观音和好朝天
观音和好朝天
却说赵元帅被伤手腕,回至天庭奏曰:“臣某承命巡视山海之中,泰山果倒于海,东海果系填塞,杀人放火,事事皆真。臣率天兵征讨,八仙仍复逞强,杀伤臣手,追迫龙王。伏望再派强将剿除,以肃天威。”
是时龙王一面往如来借兵,一面又有告急表至。玉帝大怒,即命关、温二将,统领天兵二十余万,漫空布野,往龙华会来擒捉八仙。又令马、赵二将,统兵二十余万助阵。
途中关元帅谓温元帅曰:“此行虽当助力,亦须问明是非,若龙王不得罪于八仙,彼八仙又安能逞此强乎?况此事又非小可,八仙交结亦多。吾看此番必有人来和解。昨赵元帅过于刚暴,所以败与他人。今吾与汝去,当临时观变,先礼后兵可也。”
温元帅曰:“此言正合吾意。”
兵至龙华,列成阵势。温、关出马,令人通报,请八仙答话。
铁拐曰:“此关、温先礼后兵之意,然其军容强盛,不可轻敌,我往老君处求救,汝等可战则战,可守则守,须度量行之。”
众曰:“然。”
铁拐驾云去了。
钟离与果老曰:“汝与国舅、仙姑同理军务,采和、湘子辅助大圣救援,吾与洞宾与关、温对阵。”吩叫已毕,乃出马阵前,躬身与温、关施礼。
温、关亦躬身答礼毕。关元帅从容言曰:“昨何抗拒天兵?”
钟曰:“非敢抗拒大兵,因赵元帅刚猛不容分理,所以未及承旨耳。”
关曰:“然则汝何故推山塞海?”
钟曰:“因过海赴会,龙王无故强夺玉板,且擒仙友蓝采和,拘囚幽室,某等再三往取不还。更恃四海之兵,以此凌弱。某等含屈无伸,以致如此。”
言犹未绝,忽喊声震天,乃马、赵二将从后杀到。温、关、钟、吕四人对阵,全然不动。马、赵侵掠八仙后阵至急,忽八仙阵中突出一员大将,手执铁棒,势猛过人,英雄无敌,众视之乃齐天大圣也。更不打话,直取马、赵二将。马、赵迎敌,斗至数合,大圣手起,一棒打下,二十万天兵没其一半。众皆失色。马、赵欲退,大圣又起一棒,马、赵挺刀齐隔,二刀皆折。
正在危急,忽见老君、如来皆到,大叫:“敌将休斗,待我讲和。”大圣方才住手。
老君、如来忙至阵前,劝开二阵。唤八仙、龙王向前问故。忽见一人驾云到来,众视之,乃是观音见二处战争,来此看理。老君、如来二人以手招观音相见曰:“大士正来得好,不然亦将遣人相迎,以和解一事。”
观音曰:“何事?”
老君曰:“八仙与龙王之争!欲大士同为之分解耳。”
观音曰:“此事不敢如命。”
老君、如来曰:“何故?”
观音笑曰:“洞宾那生最是轻薄。我向在洛阳造桥,彼常多方调戏。”
老君、如来大笑曰:“今有我二老在,却不妨事也。”
三人坐定,龙王、八仙各来陈说其理。如来终是大果,听了只念“阿弥陀佛”,老君终是老世,听了只说“也罢也罢”,全无是非可否。八仙与龙王又在争论不息。
观音十分心焦,只得向前谓老君、如来曰:“此事如何分剖?”
二人曰:“全凭大士主张。”
观音曰:“以弟之愚见,处此不难。但玉帝既怒,必须先见玉帝,然后处之。”
二人曰:“大士之言有理。”
三人乃同见玉帝曰:“特来讲和八仙、龙王之争。”
玉帝曰:“八仙十分无状,既推山塞海,放火杀人,又伤吾大将,其罪难逃。”
三人曰:“八仙固是有罪,然其初起于龙王,无故夺其渡海玉板,又且囚困采和,两个忿争,以致如此。及其问罪兵至,以未有辨奏之故,非敢抗拒天兵也。”
玉帝曰:“既然如此,惟三位之命是听。”
二人齐出,再至阵前,观音谓八仙、龙王曰:“天下无久争而不和之理,若必力争,两必有伤,自古如此。吾等见过玉帝,特为汝和解,须当皆听吾言。”
龙王、八仙曰:“大士处得其平,无有不听。”
观音问:“玉板何在?”
龙王曰:“烧海之时,又被八仙夺去。”
观音令八仙取玉板至。八片之中,选其至美无暇二片,付与龙王,以偿二子之命。且慰之曰:“汝子为此而死,今已死之,不可复生矣,惟将二物偿汝,留之宫中如见二子也。”
龙王涕泣哽咽称谢。且禀曰:“此事从命矣,但龙宫被塞,何处安身?”
大士默然,请之于老君、如来。
二人曰:“前事处之当极,此事还要大士主张。”
观音曰:“此亦不难。”乃向前将手指一伸,便入海中一挑,把那泰山挑起,放在原处,海中殿宇景物如故。众皆悦服称贺。
老君、如来曰:“今日若非大士至此,吾二老全无主张矣。”
于是二人领八仙、龙王至帝庭谢罪。
帝曰:“事如何处?”
老君、如来曰:“大士将玉板二片以偿龙王二子之命,复整理山海如故,众皆悦服。”
玉帝关云一望,见泰山益高,东洋益深。乃大笑曰:“人言观音神通广大,至今果然。”乃召八仙、龙王曰:“汝等无故扰乱乾坤,本当重罪;但看在老道、老佛分上,并皆从宽,龙王罚俸一年,八仙 谪降一等,俱限一年满足复常。”
八仙、龙王谢罪。帝即命四将班师。老君三人辞别玉帝而出。龙王、八仙在外拜谢。三人乃一齐辞别,驾云各向本处而去。自此天渊迥别,天下太平。
诗曰:
八仙踪迹居岛蓬,会罢蟠桃过海东;
大士不为扶山海,龙王安得就深宫。
自后八仙屡屡出见人间,但凡人肉眼多不识得者。彼亦必待有缘者而方度也。又将诸仙近事以及神通列述于后。
***
国朝时,忽有道士卖木圈于市,其圈连环,并无刀斧痕迹。人皆奇之。有一书生悟曰:“神仙多戏术,今二圈连环,似一吕字,意老是吕洞宾也。”出拜之求度。道士曰:“何故如此?”书生曰:“语圈中之意,知师为吕祖也。”道士曰:“后面之人叫我卖耳。”书生回头,不见道士。
长安一人家,造酱一大缸,有毒蛇淹死其中,主人不知。忽有老者骑驴而过,直入其家,打破酱缸而去,主人出视之,有毒蛇一条在内。大惊,奔往谢之,其老骑驴缓缓而行,主人力追不及。人以为张果老也。
南中有烂脚丐者,卧于桥上,终日呼人替其摩摩脚。三日呼,无其人知。忽大笑,腾云而去,人以为李铁拐也。然其摩摩脚者,谕言能为之摩者,即度之也,但无人识。
广中新造一寺,本寺僧建一石碑,欲书钟、王之名家字。一日寺僧出,令徒守之。忽一道士至其寺,就笔欲写其碑。小徒不从,夺去其碑。道士即以笔染水写诗一首,其字流动如珠,今存焉。诗中有“自别岳阳曾到此”之句,盖纯阳所为也。
山东鲁王好道,殿前有一大槐,已死数年,王深惜之,不忍伐砍。一日斋僧,一道士后至,坐其树下。内臣持斋与之。道士从手上束以一黑丸含其口,内臣恶之。道士将树钻一孔,纳丸其中,书以吕字于地而去。次日其树复生,枝叶皆茂盛如故。
又三日,鲁王设醮,有一尼怀胎求食,而鲁王笑与之食。俄而腹痈欲产,鲁王命居一室,忽产一子,王命育之,其夜子母皆不见。仅留二口字于壁上。
此皆近闻,录之终篇,其余仿此。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