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兄长的应该善待弟弟,当弟弟的应该恭敬兄长。兄友弟恭,父母心中就快乐。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弟之间少计较财物,就不会有怨恨。说话时能包容忍让,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有事呼唤他人,就应该立即替长辈传达,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当主动帮忙。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要谦恭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好,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就恭恭敬敬退后站立,等长辈离去。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不论骑马或乘车,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辈大约离开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长辈站立时,晚辈应陪立,不可以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定,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与长辈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但是回答的音量太小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有事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对待叔叔伯伯等长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友爱。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汉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三命通会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