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帝范》原序
卷一
君体第一:自身修养的学问 1、执政须为民 2、志向远大,内心公正 3、有德才能号召四方
建亲第二:运用权力的学问 1、权力须与人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 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 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 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 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求贤第三:使用人才的学问 1、贤德之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2、求才要不论出身,纳才须锲而不舍 3、善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气度
卷二
审官第四:选任官员的学问 1、知人、安民,是为官者的基本责任 2、用人要尽其才,取其长 3、没有不能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的官员 4、善集众智,用人得当
纳谏第五:听取意见的学问 1、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 2、忠言逆耳,唯理是从
去谗第六:杜绝小人的学问 1、干大事必须远小人 2、辨奸之道 3、亲小人,远贤臣,会致事业受损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卷三
诫盈第七:防止骄傲产生过失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玩物丧志,骄奢扰民 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崇俭第八:防止侈靡导致堕落 1、声色犬马是自我堕落的始端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
赏罚第九:防止不公招致乱政 1、赏罚的基本法则 2、赏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推广德行 3、赏罚必须公正,不避亲,不仇仇
卷四
务农第十:关心三农,以利社会稳定 1、农事乃一国之大事 2、重视三农,言语之外,更须力行
阅武第十一:军备不怠,是长期和平的基石 1、武备是和平的后盾 2、盛世更须修武
崇文第十二:教育民众,更要教育自己 1、文化是社会的经纬 2、通过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领导力 3、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