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九章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
②哀矜:同情,怜悯。
③敖,骄做。惰:怠慢。
④硕:大,肥壮。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赏析】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年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
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
法国人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家是永恒的话题。
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