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重金兰擅劫法场 明大义逃归囹圄
重金兰擅劫法场 明大义逃归囹圄
且说耿知府见张言行兵势甚勇,领军回城思量道:“贼势甚觉难平,却怎么处。不如告禀巡院,细细酌量,再作道理。”遂急急上轿往察院去,来到辕门,巡捕官通报,巡院传见,请耿知府内书房相会,以便商议军情。耿知府见了,打恭施礼,巡院谦让一回,分宾主坐下。何巡按问道:“贵府胜败如何?”耿知府禀道:“贼势甚是凶勇,不能取胜。大人,原来那李花与他同谋,望大人早早处决,以免后患。”何巡闻听惊讶道:“果然如此,事不宜迟,待我升堂,即速发落便了。”遂令传点坐在暖阁,众役排班,呼喝已毕,何巡按吩咐,叫刽子手伺候,快把李花提出,实时斩首。众役答应,疾快出衙,向府监提人。街面上俱一齐谈论道:“此番提李花出狱,多凶少吉,可怜他是读书人,遭此重罪。”这张言行久在衙前,打探动静,闻得此信,遂招集众喽啰在僻巷一个破庙宇中,四顾无人,才商议道:“不好了,我在衙前听得牢中提人,想是要斩李花。你们在左右观望,若见他有斩人光景,便随我上前一齐抢夺。杀出城门,不可有误。”众贼人道:“我们晓得,不必长谈,恐旁人听见,又生祸端。”说完仍散在衙门左右,往来偷瞧,专等消息不提。
却说众役到监中提出李花,即往察院来,上前通报,说:“李花提到。”李花跪在堂下,说:“爷爷冤枉呀!”何巡按道:“你冤枉什么,既与反贼同谋,那柳道杀人,是你无疑了。”李花道:“大老爷,那集侠山叛逆贼寇,我与他虽是同郡,从未交游,日下小人既误犯重罪,披枷带,还指望青天开眼,得遇大赦,未必无出头日子。至于柳道杀人,俺是读书人,无此辣手。哪有一点影响,况敢与叛贼同谋,作这灭九族的事情。望爷爷法台前怜念儒生,格外详审罢。”巡按道:“在我跟前,你不必巧言强口,枉自分解。既已杀人,又通山寇,罪不容诛。叫监斩官,即将李花绑起,插上标子,押赴杀场,速速开刀,勿得停留。”刽子手一齐动手,绑拴完备,巡按用珠笔点了名字,两人扶着,出了察院。正往前行,只见五六十个人,各执器械,随着一个烟毡大帽,手抡双刀的,将刽子手砍倒,解开李花缚绳,令个精壮小军,背将起来,领定众寇,杀到城门。幸喜防御人不多,那些门军见势头来的凶恶,不敢十分争斗。这张言行大喊一声,说:“你们各自回避,倒是造化,省做刀下之鬼。”一面说一面将护门军斫倒数人,把铁锁劈开,门拴扳起,开了城门,一拥出城,竟回大营而去。随后城内武官,点起军兵,齐来追赶。张言行领着众人,早已走出他们营盘齐楚,不敢再追。哪料王海埋伏之兵一直杀来,官军看得明白,不肯迎敌,暂且退回入城去了。王海也不追赶,竟自回营。
却说李花,一经捆绑,早已魂飞天外,昏昏迷迷,架到街心,又不知人从何来,忽然解缚绳背负而逃。只觉虚飘飘昏沉沉,也不晓得身首在一处,不在一处。荡荡悠悠满耳风生,一霎之间,携到一个所在,才觉有人与他披上衣服,心神稍觉安稳,只是有话说不出来。停了一会,耳中猛听有人唤他:“贤弟醒来。”又听得说:“相公醒来。”又苏醒了半时,猛睁开眼,见张言行身披甲冑,面前站立,又见李翼也在旁边,擦眼抹泪的哭,不知是何来历,才开口问道:“张仁兄,这是什么所在?”张言行道:“贤弟我为救你,领人马下山到此,与耿知府交战,那耿仲被我杀败,我便假做百姓,混进城去。不料贤弟正绑法场出斩,是为兄劫了法场,救了贤弟出城。这便是愚兄的营盘了。”李花道:“原来如此,但我犯罪,自有一身承当。如今仁兄舍着性命把我救出固好,但只是劫了法场,非同儿戏。城中官员岂肯罢休,却怎么了得。再者我在邓州遭难,是何人传信,怎么得知的?”张言行道:“我在集侠山,何等自在。你家李翼来说,我方领人马到此,受了多少劳碌,反惹你致怨。”李花闻听,向着李翼道:“老奴才,我死自死,谁叫你来。你主人是朝廷俊秀,虽然犯法,想是前生冤业。如今做出这事,连累我的香名,反遗臭万年了。可恼可恼。”张言行闻听,含嗔道:“这才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贤弟休生埋怨,不必如此。到明日,再重新商议罢。”李花道:“非是致怨仁兄,水火中救人,真是天高地厚之德,碎身难报。但人各有性情,不能相强。甘心就死,不肯为逆。倘朝廷不容,定来剿灭,仁兄设有疏失,岂不是小弟连累哥哥。于心何忍,实是不安,并非致怨。”张言行闻言,又转喜色道:“愚兄岂不知此,但我两人,相交甚厚,所以轻生重义,哪有别心。”遂吩咐王海,令小卒打绑提锣,营外巡视,恐有劫寨之兵。急速摆上筵席,与李贤弟压惊。王海应声办理去了。张言行让李生上坐,自己下陪。众卒斟上酒来,随后大盘肉食,并山中野味,甚是丰盛。劝李花饮酒,李花不好却情,只得勉强应酬,说些得罪情由,感激话头。天已二更时分,李花辞醉不饮。张言行也觉身体困乏,说:“贤弟也得将息将息,安歇一夜,明朝再讲,愚兄告别罢。”李花道:“小弟困乏,也就去睡。”打发张言行安寝,自己心中有事,哪里睡得着,悄悄起来,看桌上现有令箭,我且拿去逃出营盘,再作道理。又听了一听,闻得张言行鼾声如雷,说:“张兄既已睡熟,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咳,虽是朋友好意,不肯忘旧,但是非之地,难以久留。趁着月色明亮,正好走路。”急急忙忙,正往前行,巡更的遇见,问道:“什么人?”李花道:“我是查夜的。”更夫问道:“可有令箭?”李花道:“这不是令箭。”更夫道:“既有令箭,过去罢。”这李花逃出营来,无人查问,急往前去不提。
去说张言行醒来,不见李春发,遂问王海道:“我李仁弟哪里去了?”王海应道:“三更时候,更夫报道,有人拿着令箭,口称查夜,出营去了。”张言行道:“想必逃走了,快备马来,待我追赶。传与三军,各执火把,快忙前去,赶他回来。”又赞叹道:“我那仁弟,为人至诚忠厚。既做漏网之鱼,怎么又去吞钓。须要追赶回来,再劝他回头入伙方是。众小卒急急前追,不得迟延。”且不说他们簇簇拥拥,急急追赶。说李花出得营来,不顾高低,哪管深浅,行了多时。说:“你看夜沉露冷,戴月披星,又兼朔风阵阵侵骨,如今也顾不得了。只是张仁兄情意亲切,叫人难忘。但我的心肠坚如铁石,哪能移挪得动。”正思量着,见后面火光照耀,料想追赶来了,一时无处躲避,四下一望,见前面一片树林,不知是何所在,急急前去躲藏。不知李花可得了避身之处否,且听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儒家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