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着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理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兵家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