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唐昭宗迁驾汴梁
唐昭宗迁驾汴梁
帝出宫上车驾,驾前二人跪下,视之乃尚书周侃、左仆射伍习,帝问:“有何事?”侃曰:“今闻陛下欲迁都汴梁,故来源耳!”帝大怒,曰:“朕心喜上汴梁,如何苦谏?”即令武士拽出都门斩首,百姓莫不垂泪。下令迁都,来日便行。此时装载金银缎匹玩好之物,数千余车,径往汴梁去了。
却说昭宗方才到了灞陵川,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阵人马到来。百官尽皆失色,帝大惊。大将军杜友年出马曰:“来者何人?敢拦圣驾?”绣旗影里,王彦章出马,厉声便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群臣闻知,皆无所措。王搏向前叱之曰:“来者何人?”彦章曰:“大梁王前部先锋王彦章是也!”王搏曰:“汝来劫驾,是来保驾?”彦章曰:“奉梁王旨,特来保驾!”搏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彦章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帝以言慰抚,彦章拜谢,帝人汴梁城。
是日登殿,百官朝贺,各依位次侍立。自是朱温纵横朝廷,谋立异志,尽人皆知,内外之兵,尽归掌握。温请丞相李英曰:“吾欲杀昭宗,自立为帝何如?”英曰:“可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偏殿排筵,只说与朝廷洗尘,再奏过帝,此离宫门不远,不好出入,讨个执照。大王可选下好汉,埋伏彼处,亲自带剑上殿,索取天下。帝与不与,只此杀之。”
温甚喜,即便教人排筵会于偏殿,来日请帝。
次日,昭宗升殿,温奏曰:“臣欲于王府安排筵宴,与陛下拂尘,臣不敢请,乞陛下借一偏殿,方好行乐。”帝曰:“汝有此意,可于椒兰殿上设宴,特赐回驾牌五百面,与卿执照,门上不敢阻挡。”朱温领旨,遂选五百铁骑,来往于殿下,请帝于殿上,同文武百官,各依尊卑为序,近侍执盏。酒行数巡,食过五味,只见朱温带剑上殿,帝见了唬得魂不附体。温叫止乐停酒。温曰:“今日大事,众官听察!”众皆起身侧耳。温曰:“天子为万人之主,以治天下,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留此昏君何用?可将大位让与我!”众官听罢,默然无语,各低头觑地。
忽宴上一人推桌直出,立于筵上大叫:“不可!梁王焉敢发此语,欺俺唐朝无人物耶?主上又无过恶,安敢无理!吾知汝怀篡逆之心久矣!”众皆大惊。朱温视之,此人乃保驾大将军,姓凌名圭,遂向桌上绰起一把金壶,望朱温即打将来。梁将王彦章在后面大怒,叱之曰:“朝廷大臣,尚不敢言,汝何等之人,敢如此大胆?”即拔所佩剑,将凌圭斩之。帝见杀了凌圭,下殿便走。彦章赶上,扯之曰:“陛下肯与不肯早决!何故走乎?”此时,帝惊得面如土色。帝曰:“容朕思之。”
左仆射张文蔚曰:“陛下差矣!古之帝王,无德让有德,自古皆然。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须不是陛下祖宗自古传到今,请陛下思之。”中书门下杨涉曰:“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安有不败之家?陛下唐朝相传已二百年,气运已极,不可自决而惹祸也!”帝曰:“今日酒醉,非推让之处耳!”朱温提剑自欲杀之,右仆射止之曰:“不可!陛下已许大王耳!尚容再议,不必造次。”温怒乃止。昭宗哭回后殿,百官皆哂笑而退。
次日,百官又聚于大殿。王彦章带领铁骑,布列殿前,召令宦官。昭宗惧不敢出,温又遣人三次逼之,慌更衣出殿。苏循奏曰:“昨日陛下已许梁王天下,今日肯传否?”帝曰:“卿等食唐禄久矣!中间多有唐朝子孙,直无一人分朕之忧耳?”苏循曰:“陛下之意,不欲以天下禅于梁王,曾见昨日之风景否?”帝曰:“汝众大臣,何无见怜之心?”循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海大乱。今梁王英雄,累建大功,尚不知恩以报德也,直欲令天下之人,共伐之。”帝曰:“昔桀纣无道,残暴生灵,故天下人伐之,朕即位以来,小心谨慎,未尝敢行半点非礼之事,天下之人,谁忍伐之。”
循怒曰:“陛下无德无福,而居天位,甚有残暴之道也!”帝拂袖而起,张文蔚目视苏循,循纵步向前,扯住昭宗袍,曰:“陛下肯与不肯,乞早一决!”帝战栗不能答。忽阶下王彦章之弟王彦龙,巢将七人葛从周、尚让、齐克让等,各带剑上殿,又见殿阶之下,环甲持戈数百人,皆兵士也。
帝乃流涕出血,叹曰:“祖宗天下,何期今日废之,朕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先帝乎?”泣告群臣曰:“朕天下愿禅与梁王,幸留残喘,以度天年。”贻矩曰:“臣等安有负陛下,事已至此,可急草诏,以安众心。”帝乃令杨涉草诏,愿禅国于梁。诏曰:制曰:伏以生人以来,树之司牧,眷命所瞩,谓之大宝。
历数弗在,罔或偷安,故舜禹至公,揖让而兴,虞夏汤武,兼济干戈,以定殷周。事乃殊途,功成一致,后之创业,咸取则焉!朕今在位二年,遭天下荡覆,赖祖宗之灵,得梁王竭诚尽力,率先锋镝,今仰瞻期运已去,天命有适,逊位而禅于梁。
今莅倍臣,献上国玺,追则尧典,禅位于朱全忠,梁王无致辞焉!钦此。
是日,百官赍丹诏并玉玺,至梁王宫献纳,朱温便欲受之。
李英曰:“不可!大王不可轻易,虽然诏玺已至,可令昭宗亲捧玺绶,以禅天下于大王,可以绝人议论篡逆之言也!”温大喜,令谢兰捧玺还宫。帝曰:“此事若何?”李英曰:“陛下亲自送去!明白禅位,则陛下子孙,世世蒙梁恩矣!”帝到此时,不容不行,亲自送去。只得亲捧国玺至梁王大殿,授与梁王去了。然后披公服于群臣班首,称臣再拜。王彦章并巢将葛从周等,各掣剑在手,布列左右,大小文武,及昭宗皆北面山呼。于是同声其口,齐呼万岁。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丽泉诗云:
当日朱温强并李,欺凌唐室若婴孩,
谁知天地无私曲,不久依然换主来。
卓吾子评:
昭宗不听忠良之谏,遂致捧国玺禅于朱温,抑一保驾凌圭,深可痛惜!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八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