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契丹遣兵助敬瑭
契丹遣兵助敬瑭
此时史建唐正在营中养病,听得敬瑭军马大至,且杀伤许多名将,急披挂上马,时正遇一队番兵涌至。为首主将乃契丹主伽离陀。怎生打扮?但见:
金盔雉尾紫缨飘,凤翅双分插凤毫。
甲挂龙鳞金锁甲,袍披红艳艳红袍。
带束狮蛮丝绣带,虎筋筋打虎筋绦。
战靴靴踏描金凳,销金铺上绣金销。
赤发发边生乱发,黄毛毛内长黄毛。
怪眼圆睁睁怪眼,眉如铁线铁眉毛。
古怪中间真古怪,蹊跷里面更蹊跷。
使一把蒺藜铁骨朵,臂悬雕弓一张,腰插雕翎箭一袋,背后皆是北番军马,披发跣足,各使大刀一口。建唐见番兵势大,不敢交锋,拍马而走,被伽离陀一箭射中其项,带箭夜走,后到黑沙场,箭疮进血而死。后人有诗赞云:五代英雄史建唐,曾经一战破梁王,循环天运合归晋,可惜将军带箭亡。
此时,石敬瑭得契丹之兵,大获全胜,唐兵溃乱,各自逃生。契丹主引兵归虎北口,扎了营寨,敬瑭得唐朝降兵二千余人,刘知远劝敬瑭尽杀之。是夕,敬瑭出见契丹主,礼毕。敬瑭曰:“多谢大人军马相助,感恩图报。”契丹主曰:“当得相助,共成大事矣!”敬瑭辞别回营。
次日,传令与知远催军,直抵洛阳城下,周回四绕,水泄不通,满城军民,心寒胆裂,并无一将出敌。百姓日夜惊惶,号哭震天。废帝聚文武商议,冯道曰:“陛下当初轻信张娘娘之言,生此祸端,今公主已转回营去了,朝中哪个是敬瑭敌手,为今之计,陛下莫若求和,重赐金帛,高升厚爵,方解此祸。”
言未尽,石敬瑭兵到城下索战,当驾官来奏,帝甚慌张,只得依冯道之言,差吏部尚书李安样奉敕书一道,金银各十车,彩缎十车,出城来到石敬瑭营外伺候。报石敬瑭,朝廷差官来,敬瑭令入见。李安祥行礼罢,敬瑭命坐,安祥起身,徐徐曰:“主上闻驸马兵到,特差下官赍敕一道,封明公河东一派地方官爵,劳军金帛三十车,与明公讲和,免动干戈,以安生灵。”石敬瑭曰:“皇上不念骨肉之情,囚禁公主,听信张后之言,如要吾休兵息马,献出张后,明正其罪,即允其和,如有不然,杀进城中,寸草不留!”
李安祥听罢,再不敢开言,即辞了石敬瑭,带原物回城,入朝见帝,将石敬瑭言语奏知,帝知失色,对文武商议曰:“石郎不肯退兵,此事如何?”言未尽,闪出一人,向前叩头奏曰:“臣愿领兵出马一遭,生擒石敬瑭来!”此人是谁?帝视之,乃国舅张龙。帝曰:“若擒得石郎,卿就袭其职,镇守河东,赐卿御林军十万,并李竣常继忠二员名将,卿惟用心。”张龙披挂上马,领兵出城,布开阵势。石敬瑭匹马当先,喝曰:“来将何人?”张龙答曰:“吾乃国舅张龙是也!石郎,早下马受擒,免污吾刀。”敬瑭大怒,拈枪就刺,张龙急架,比手三合,张龙力怯,拨马而走,敬瑭赶上,后心一枪,落马身亡。李竣常继忠各拈兵器来战,未及展手,突出刘知远,一刀砍李俊于马下。常继忠措手不迭,被石敬瑭伸出猿臂,捉过马来,砍军大半。
回营升帐,叫刀斧手将常继忠斩首,辕门号令,传令三军,火急攻城。城下鼓声如雷,喊杀连天。传报朝廷,帝慌问:“国舅见阵如何?”当驾官奏道:“张龙领二将出阵,俱被敬瑭杀死,折军大半。今敬瑭人马,攻城甚急,要讨张娘娘。”帝闻报慌张失措。此时,丞相冯道,称病不起。帝问:“谁能出战敬瑭者,加官倍禄!”两班文武,低头不语。帝无计哭回后宫,见张后说:“朕一时不明,囚禁公主,生出此祸!今日国舅出战,已被石郎杀死,攻城甚急,要讨爱卿,此事怎了?”
张后奏曰:”陛下不须忧虑,妾有一计可成大功。长安城郭坚固,一时攻不透,陛下明日领文武登城,面见石郎,与他说,妾生一公主,才三日,待停过七日,献来与你。我这里一面密遣使臣,在各郡求急,令他起兵来救国难,谅大唐天下,岂无一人仗义勤王者乎?延住几日,待各郡兵集,陛下亲率人马出城,里应外合,与决一战,石郎可擒矣!”帝悦曰:“爱卿此计甚妙!”
次日,同文武到东门城顶敌楼上,令呼石敬瑭说话。敬瑭正督将士攻城,闻帝宣召,领兵到东门城下,立地仰见。帝在楼上门道:“石驸马!联未曾负卿,卿如何相逼之甚?”石敬瑭奏道:“臣亦不敢负陛下,只献出张后,以正国法,臣即退兵。”帝曰:“皇后近日分娩一公主,未满七日,卿既只要张后,以息干戈,权且将人马退去四十里屯扎,待过七日,即献与卿,任卿发落。”石敬瑭曰:“陛下既许七日之后献出张后,臣即退兵。”敬瑭随即于四十里外扎营不提。
帝见石敬瑭人马退去,暗喜曰:“石郎中我张后之计。”
与文武回朝。帝退入宫,见张后说知石郎退兵之事。张后奏曰:“事不宜迟,陛下作速敕救于各处告急!”帝即写下十数道告急草敕,差官赍赴各郡去讫不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卓吾子评:
公主虽抗礼于后,废帝不宜听章台妇之谗言,致后祸及赍金帛、割土地,求和于臣下,情亦可矜。张后退兵之计甚奇,恐终不免国破身亡。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