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内容赏析
在洪氏眼中,人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相反,以情识补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涤除最难。所谓银黄,即白银与黄金,人心一一旦为情感所支配,就好像在明珠外镀上金银,想清除干净,使明珠复原,人心复原,谈何容易?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患理障之难除。洪氏认为,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一心能抑,杂念不萌,则不损人利己,不害人害己。,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
如果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以追求财富时的那种迫切心态去追求学问,以追求功名利禄时的那种强烈愿望去追求道德,以热爱妻子儿女时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去热爱父母,以保命爵位官职时的那种绞尽心计去保家卫国,就是达到了超凡入圣的道德境界。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相反,一念之差,足丧夹生之善。
洪氏将儒释道三教的处世哲学引入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价值取向之中,而这正表明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的严重社会问题,社会文化心态处于一个复杂的背景之下,以至于真诚与虚伪,善良与邪恶,正直与歪曲、道义与私情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民族也因为其绝大部分成员处于互相设防之中,抵消了凝聚力,增加了内耗度。《菜根谭》总结世道的险恶,指出了对策和良方,认为有修 养的君子处理事情,要尽量避免在别人面前暴露出喜怒哀乐之情,否则,,内心深处的状况将会被人所窥探。所以说: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同样道理,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份地表现出爱好,否则,意气精神就容易为外物所牵引。自恃才华横溢,不以世道险恶为虑,不以严肃谨慎的态度待人接物,结果就会遭到阴险小人的伺机陷害。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社会文明程度的低下,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急迫。
洪氏要求人们心体澄澈,一尘不染,常常使自己处于明镜止水之中;意气平和,常常使自己身处于风和日丽的气象中,调整自我,改变观念,如此一来,天下自无可厌之事,自无可恶之人。在面对大是大非,邪恶与正义的选择时,绝对不能有任何的迁就和妥协,一旦态度暧昧,就会丧失正道。但是,遇到利害得失之时,就不能斤斤计较。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社会就容易趋利避害的个人私心。
对于荣辱毁誉,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价值标准: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避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对于功名利禄,若直从无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其整治社会心态的思路合乎儒家之辙,十分明显。
洪氏指出: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后罪业,都是盛时作得。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省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为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想到白骨黄泉,壮士之肝肠自冷;坐老清溪碧嶂,俗流之胸次亦开。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地阔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红烛烧残,,万念自然灰冷;黄粱梦破,一身亦似云浮。一场闲富贵,狼狈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夭。作者总是从人生的终极出发,判断所为之事,分析所处之世,使人豁然开朗,有机会重新调整心态。在这方面,洪氏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与道家思想相似,佛教思想中的大量观念也被洪应明应用。用来作为调整社会文化心态的良方。书中指出:世事如棋局,不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怀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愧。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思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静,烈炽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槽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体尘境为真境,末了僧家是俗家'。
文化内涵
《菜根谭》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注意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调整角度出发,圆心阐述,可谓卓具识见,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众多的思想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社会文化心态的规范,但是,社会几乎全不理会这些道德,自行其是,弱肉强食,男盗女娼,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传统文化品位之高,社会流俗层次之低,无异于天壤之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
洪应明所借助的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有力武器,是人的生存意识,洪氏将生死问题作为价值参照,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希望使人们将一切所作所为都放在鬼门关上进行比量、考究,然后识别孰轻孰重,孰取孰予,从而使人们自觉改变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从个体到集体,最后重构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心态,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应该说,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其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箴言,实在是社会病态的药石。
傅连璋在序言中也直截了当地提示这一看法,他说:今日世界,唯一流行病,则争权夺利而已。推原病之所由起,公德之败坏,由于私德之废弛,人心之嚣张,由于道心之汨没,坐使权利之病深入膏肓而不自知。始而病已,继旦病人,终则病国矣。傅氏一医家,治身病有术,治国无方,其得《菜根谭》,直认作治世良方,救国药石,故捐养病之资,藉为播道之助,刊行分发,以利于世。由此,也可见洪氏之书的价值。洪氏《菜根谭》对重构社会文化心态的课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如何进一步拓宽领域,深入考察社会文化心态,将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学术事业。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明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