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卷中·脚气
下元虚损,又久立湿地,致寒湿之气,客于经脉,则双足肿痛,行步少力。又暑月冷水濯足,亦成干香港脚,发则连足心、腿 ,肿痛如火烙,或发热、恶寒。治法灸涌泉穴,则永去病根,若不灸,多服金液丹亦好。平常药临时有效,不能全除。其不能行步者,灸关元五十壮。大忌凉药,泄伤肾气,变为中满、腹胀而死。久患香港脚人,湿气上攻,连两胁、腰腹、肩臂拘挛疼痛,乃肾经湿盛也。服宣风丸五十粒,微下而愈。然审果有是证者可服,若虚人断不可轻用。(香港脚壅疾,言邪气壅滞于下,有如痹证之闭而不行。但此证发则上冲心胸,呕吐、烦闷,甚为危险,即《内经》所谓厥逆是也。轻者,疏通经脉,解散寒湿,调其阴阳,和其血气,亦易于治。如苏梗、腹皮、木瓜、槟榔、苍术、独活等药,皆可用也。其甚者憎寒、壮热、气逆、呕吐、筋急入腹,闷乱欲绝,此邪冲入腹,危险更甚,非重用温化不可,如茱萸、姜附等药,宜皆用之。至如剥削过度,脉微欲绝,变成虚寒,往往不起,不可谓壅疾而不利于补也。)
【治验】
一人患香港脚,两 骨连腰,日夜痛不可忍,为灸涌泉穴五十壮,服金液丹五日全愈。(此证有似痛痹。)
一女人患香港脚,忽手足遍身拘挛疼痛,六脉沉大,乃胃气盛也,服宣风丸三十粒,泄去而愈。(此证须细审的确,方可用。)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