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卷上·大病宜灸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