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作品解读
《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4种。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由于年代久远,史前部分消失后难以考知,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黑、貅、貔、虎等。这些 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如年,是在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类似的还包括牧、终、常、孔、廉、乐、皮、高等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如宋,是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类似姓氏还有赵、黄、吴、郑、陈、卫、蒋、沈、韩、秦、许、吕、戚、谢、邹、柏、章、苏、潘、葛、范、彭、鲁、韦、苗、任、柳等。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如司徒,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还包括司空、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如乔姓,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还有姜姓,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其后代有人以河名为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人便以东郭为姓;类似还有东门,鲁庄公有后代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人便以东门为姓;另外还有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其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如复姓呼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穆姓、文姓等,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另外还有康姓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如桂姓、田姓等,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如金姓、刘姓、郑姓等。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如万姓、丙姓等。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如元姓。少数民族用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容易读错的的姓氏。
汉字有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作为姓容易读错。
万俟,音为Moqi,常有人误读为万寿。
区,音为ōu常有人读为区
黑,音为hè, 常有人误读为黑。
盖,音为gě,常有人读为盖。
查,本是检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为姓氏要念zhā,武侠小说家金庸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指传授、教授之意时念jiāo,但作为姓氏时要念jiào。
任,本义是信任、担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为姓氏时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
曾,指曾经、未曾之意时念céng,但作为姓氏时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清代名臣曾国藩。
缪,本是修缮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绸缪时念móu,但作为姓氏时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宫廷女画家缪素筠。
晟,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但作为姓氏时念chéng。
版本考究
已知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出版的。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这个版本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还附有人物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四句诗词。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杂家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