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四十七 衡
历史来源
1、出自伊姓。商汤有贤臣伊尹,因为在灭夏过程中功劳最大,商汤封他为尹(宰相),并封了个尊号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维持",和气来意思就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伊尹的后代子孙就以伊尹尊号中的"衡"字命姓,称衡姓。
2、出自姬姓,是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建立鲁国,他的后代有公子衡,其子孙以祖上名字命姓,称衡姓。
3、三国时,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袁绍的几个儿子又自相残杀,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隐居避难,以居住地名为姓,改姓衡。
家族名人
衡咸:汉朝人,是当时著名学者五鹿充宗的学生,精通经史,辩才过人。后来当了王莽的讲学大夫。
迁徙分布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辽史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刘子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