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三十二 蓬
历史来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天子封赐给支子的地名,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宗妃于巴,建巴国,子爵,后迁都于阆(今四川阆中),巴人因此归附西周王朝。后来周天子又割出巴国的伏虞邑,封自己的庶子于该地,因伏虞邑中有蘕山,因称蘕邑(今四川营山安固),建立了一个小诸侯蘕国。
实际上,蓬国是巴国早期的一个从属小国,历史鲜有记载。蘕国后在西周晚期被巴国吞并。
到了战国中期的周慎靓王姬定五年(秦惠文王嬴驷后元八年,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惠文王在江州(今四川巴县)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国、蓬国故地皆纳入秦国的郡县体制。
蘕国被吞灭后,即有蘕国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以国名为姓氏,曾有族人迁往楚国出任为大夫,称蘕氏,后皆简笔为蓬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páng(ㄆㄤˊ),今读作péng(ㄆㄥˊ)亦可。
第二个渊源:
源于植物名称,出自汉朝时期传说人物蓬球,属于以居邑特征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汉朝时期有一位名人叫球,字伯坚,是北海郡人(今山东烟台蓬莱),生活在西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
传说,在汉武帝刘彻太始年间(公元前96~前93年),球上山伐木,突然闻到一种很馨香的味道,于是他顺着香味寻找到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金碧辉煌的宫殿,进去一看,里面有四个绝代佳人正在大厅内弹琴奏乐。球球心里很害怕,连忙退了出来,回头一看,又什么都不见了。他惊惧得赶紧跑回家。回家后大吃一惊,原来的家已经蓬蒿丛生,自己与邻居的房屋都变成了废墟。一问旁人,才知道时间已经到了汉哀帝刘欣建平年间(公元前6~前3年),原来,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他竟然不知不觉在山上度过了九十余年。于是,球在感慨之下指蓬草为姓氏,自称蓬氏,史称蓬球,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蓬氏至今,正确读音作péng(ㄆㄥˊ)。
蓬姓族人大多尊奉蓬球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傣族,出自汉朝时期古泰族,属于以国名为氏。
蓬国,亦称掸国、擅国、泰国,是汉朝时期古泰族早期建立的国家,至今鲜为人知。有的历史文献中对蓬国历史偶有提及,但皆十分简略。
泰族,就是古代掸族,公元初年,以“掸”名号出现在中国史书记载中的蓬国,就是泰族先民建立的国家,从中国历代史籍记载中,可以找到其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
追根溯源,泰族原来是分布于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古越民族的一个分支。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人们可以窥见其演变发展的渊源关系。
汉语古音“掸”为“擅”,蓬国故地在今缅甸联邦共和国东北部的掸邦一带。据史籍《后汉书·西南夷传》的记载,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汉安帝刘祜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汉顺帝刘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蓬国国王雍由调先后三次派遣使臣至东汉王朝通好,“奉其国之珍宝……献乐及幻人(杂技演员和魔术师)能变化、吐火、自缚自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次”。汉王朝回赠了“金印紫绶、金银采缯”,还授予雍由调为“汉大都尉”的官街。
蓬国使团中的演员在汉都洛阳演出的“都卢寻”(爬高竿)、“临高履索”(悬空绳技)和“鱼龙之戏”(魔术)等节目,大受汉朝官吏、文人学士们的赞赏。其杂技魔术的传入,在汉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书记载中说这些演员自称是海西人:“海西即大秦,掸国西南通大秦”。中外学者对这个大秦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南印度,即史籍《法显传》中记载的“哒亲”;二是指古罗马帝国,说明当时的蓬国位于汉朝向西南通往印度乃至罗马的途经要地,在沟通东西方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的媒介作用。
西汉时期,博望侯张骞所指的“西南通大秦”的滇越(越赕),就是泰民族先民最早在中国史籍中出现的称谓。“赕”,就是川原(山间河谷盆地,俗称平坝)。滇、掸、傣、泰,均是赕的同音异译。泰族称“泰”的意义,就是指“住在平坝上的人”。
公元十三世纪末期,蓬国蒲甘王朝衰落后,泰族民众大批向南推移,占据了上缅甸地区,统治二百五十年之久,史称“掸族统治时期”(公元1287~1531年)。
后来,有蓬国(掸国)的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蓬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泰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男子以龙为称,女子以凤为称,龙和凤是最尊贵和至高无上的中国古老标志。
在今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少量蓬氏族人分布。由于蓬氏一族为泰族各支的先祖,因此时至今日,泰族的各个分支族人,无论年龄长幼,凡是见到以“蓬”为姓氏的人,皆尊称“阿普”,本意为“龙、上祖”,现代普遍解释为“老爹”,都十分尊重。
家族名人
蓬萌
字子庆。后汉时期北海人。在当地担任亭长的职位。因为家里贫困,于是到长安做生意,到了长安以后,听说王莽为了专权,将自己的儿子都杀掉了。于是他对眼前的社会失去了信心。他对亲友说:“三纲已经不存在了,我再不离去也要受到灾难了。”于是他将亭长的衣服帽子挂在城门,就带着家人度海而去。一直到光武中兴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编庐隐居在崂山,他在那里认真修炼,感化了那里的人。朝廷知道他的去向后,多次召他作官,他都没有答应。
地望分布
烟台市蓬莱一带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难经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词源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