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四十八 戎
历史来源
出自子姓
① 出自周朝时期宋国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潜夫论》、《姓氏考略》中的记载,上古周朝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姬诵在周公等大夫辅佐之夏平定了武庚叛乱后,把商王朝的旧都城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
在微子启的后世子孙中,有以戎为姓者,史称戎氏正宗,望族出江陵郡(今湖北江陵)。
②出自春秋时期宋国仲衍之孙戎胥轩,微子启之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衍就是孔子的十四世嫡祖。
微仲衍的孙子叫戎胥轩,娶骊山女为妻,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戎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戎氏、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金天氏
源于金天氏,出自上古帝君少昊之后狁戎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狁戎氏,是少昊金天氏之孙尢格的后裔,为西羌部族的先祖。在史籍《姓纂》中记载:“狁戎,少昊之孙尢格之后。”在史籍《姓考》中也记载:“西羌部族有允戎氏。”
狁戎氏部族,在西周末年趁着周王室内乱脱离了周王朝的统治,在周幽王姬宫涅十年(公元前772年)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豳地(今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此后出现了义渠戎的称谓。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今甘肃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郁郅戎(今甘肃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今宁夏盐池)、鸟氏戎(今甘肃泾川、灵台),扩大了疆域,逐次吞并了姜戎、犬戎(猃狁)、奔戎、条戎、骊戎、华戎、陆浑戎、山戎、大荔戎等诸。
春秋至战国,义渠戎族乘诸侯国各自纷争的空隙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其国界西达宁夏西海固草原,东抵陕西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陕西泾水,国土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义渠戎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共存史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建立奴隶制君国(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272年)达500年之久。最后,义渠国在战国末期的周郝王姬延四十三年(秦昭襄王嬴则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被秦国所彻灭,义渠国成为国一部分,义渠戎也融入汉族,逐渐汉化。
在诸戎被逐渐融入华夏民族的过程中,族人有部族或民族称谓为姓氏者,称狁戎氏(允戎氏)、姜戎氏、犬戎氏、奔戎氏、条戎氏、骊戎氏、华戎氏、陆浑氏、山戎氏、大荔氏、彭卢氏、郁郅氏、朐衍氏、鸟氏等等,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戎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姜姓
源于戎国,出自西周初期古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有个古戎国,当为东夷民族的一支,在姜太公立国之后,附庸于齐国,后被齐国吞并。
戎国并入齐国之后,其王族后裔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芈姓
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火正戎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执政时期(公元前468~前442年),楚国大夫火正戎律移居至湖北江陵。
在戎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以职官为氏
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戎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王朝时期,有专职掌管军械、君王护驾的武官,时称“戎右”。该职在各诸侯国中的同一类官称则为“车右”,位在上大夫之列。
在戎右、车右的后裔子孙中,世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戎族
源于戎族,出自上古东夷戎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戎,其为人,人首三角。”即蒲州地区有个国家叫戎国,戎国之民头上长着三只角(头饰)。
据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记载,戎氏族的祖先在帝喾时已聚居在有女戎国之墟蒲州(今山西运城蒲州)。
西周王朝立国后,有女戎国人口逐渐东移,定居到今河南商丘、山东省曹县东南的渤海附近,后分散为北戎、西戎、翟戎、陆浑戎等。
戎国人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与诸夏汉人融合,其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戎氏,世代相传至今。
家族名人
戎赐
辅助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功劳。刘邦统一天下后,升任其为都尉,又封柳丘侯。
戎昱
唐朝荆南人,至德年间以文学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当时,京兆寅李鸾欲将女许配给他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时视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坚决拒绝这样做。德宗初年历任辰、楚二州刺史。
戎益
宋朝信德人,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岁值灾荒饥谨,他劝率上户,得米17000余斤,民赖以全活。
戎宪
明朝句容人。他年幼丧母,事父甚孝。父卒,叔无子,他迎养叔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人们问他为何如此孝敬,他说:“叔与父同气,不孝敬叔,如同不孝敬我父也。”
戎洵
明朝的清官,百姓将洵当作清天大老爷,烧香火供奉他。他为官清正廉明,不怕权贵,执法严正,办案负责,为百姓平冤屈,惩治了胡作非为的豪强。
地望分布
辽宁省清原、内蒙古区乌海、湖北省利川、山东省东明、河南省偃师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