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五十六 寇
历史来源
1、出自己姓,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2、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为氏。古代春秋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有寇姓:
①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② 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
家族名人
寇 询:字子翼。东汉上谷郡昌平县人。出身豪强大族家庭。王莽末年任上谷郡功曹,辅佐太守治理郡事,以才智出众、刚强果决深受太守耿况的器重。光武帝(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颖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
寇 泚:唐代中宗朝为长安尉。张仁愿在朔方,奏用分判军事。开元十三年,帝自择刺史,寇泚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赋诗祖饯诗一首。
寇 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下邽人。为人刚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他力主抗,反对南迁,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仁宗时追赠中书令,溢忠憨。
迁徙分布
(缺)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出自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