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零六 益
历史来源
1、出自州名,以地名为氏。汉朝的时候,四川省广汉属于益州管辖,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人,后来有的以州名为姓,成为益姓的一支。
2、出自县名,以地名为氏。据《太平环宇记》载,古代有县名为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境),此县的居民有的就以县名的头一个字作为姓氏,称为益氏,成为益姓的一支。
3、来源于嬴姓,以祖上名字为氏。上古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中有叫伯益的,被推举为嬴姓各族的首领,并且赐姓为嬴。后来他成为了秦国的始祖,亦即秦始皇。他的子孙中有用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的,也形成了益姓的一支。
家族名人
冯翊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了左冯翊,三国时期魏国将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
成阳:古县名,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汉城阳郡治莒县,旋为国。东汉初废,末年再置。汉又有成阳县,在今鄄城县境,为济阴郡属县。晋以汉城阳郡为东莞,而以成阳为城阳县,北齐废。金又于今莒县一带置城阳军,旋改莒州。
迁徙分布
(缺)益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益氏源出自嬴姓。上古时嬴姓族的首领伯益(伯益是舜帝的臣子,黄帝的后代)的后代中,以他为荣,就取他的名字“益”作为姓氏,称为益氏。另外,古代的成阳郡有个益都县(今四川省广汉县),住在益都县的人中有些就取这个地名为姓氏,称为益氏。益姓的望族居住在冯翊,地址在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