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五年
【原文】
【经】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
夏,齐侯、郑伯如纪。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葬陈桓公。
城祝丘。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大雩。
螽。
冬,州公如曹。
【传】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 [插图]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仍叔之子,弱也。
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
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
【翻译】
【经】
五年春正月,甲戌这天、己丑这天,陈桓公鲍去世。
夏季,齐侯、郑伯到纪国去。周天王派仍叔的儿子来鲁国访问。安葬陈桓公。
在祝丘这个地方筑城。
秋季,蔡国人、卫国人、陈国人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
举行了大规模秋雨祭祀。
发生了蝗灾。
冬季,州国国君到曹国去。
【传】
五年春季,正月,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今年正月初六,陈侯鲍逝世。《春秋》所以记载两个日子,是由于发了两次讣告而日期不同。当时陈国发生动乱,文公的儿子佗杀了太子免而取代他。陈侯病危的时候动乱发生,国内臣民纷纷离散,因此发了两次讣告
夏季,齐僖公、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想要乘机袭击纪国。纪国人发觉了。
周桓王夺去了郑庄公的政权,郑庄公不再朝觐。
秋季,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军、卫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
郑国的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说:“陈国动乱,百姓都缺乏战斗意志,如果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奔逃。周天子的军队看到这种情形,又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奔逃。这时我们可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郑庄公听从了。曼伯担任右方阵的指挥,祭仲足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摆开了叫做鱼丽的阵势,前有偏,后有伍,伍弥补偏的空隙。在繻葛双方交战。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方阵说:“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郑国的军队发起进攻,蔡、卫、陈军一起奔逃,周军因此混乱。郑国的军队从两边合拢来进攻,周军终于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王还能指挥军队。祝聃请求前去追赶。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
夜间,郑庄公派遣祭仲足去慰问周桓王,同时也问候他的左右随从。
仍叔的儿子前来聘问。《春秋》所以记为“仍叔之子”而不记他的名字,是由于他年轻。
秋季,为求雨而举行大的祭祀。《春秋》记载这件事,是由于这不是按时的祭祀。凡是祭祀,昆虫惊动举行郊祭,苍龙角亢二宿出现举行雩祭,秋天寒气降临举行尝祭,昆虫蛰伏举行烝祭。如果过了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礼,就要记载。
冬季,淳于公到曹国。自己估计他的国家将发生危难,因此没有再回国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