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隂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天地之道,各守其所,上下不相通志,而非人道之治。隂在内而陽失時,内其柔邪而外其剛直,小人爭内而君子踈逺也。時否閉矣。無復人之道也。小人道長,不利君子正,為小人疾也。是以大善之事往,而小惡之事來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禄。
上下隔塞,其志不通,其道不行也。則動而見疑矣。故晦道薄德,懼時之用,以避其患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貞吉亨。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易也者,聖人所以體其時,而利其行也。天地不交,君子不榮以禄。夫吉凶生乎動,動其始,則其終不能禁矣。處否初位,而愼其動,得君乃行。故牽類而守正,終?其吉亨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柔履順中,承其上,小人得一時之中,故獲一時之吉。君子得其大中也,當其否也。不能包承於上,亦不能非小人,必避世異俗,安卑保命而已,故雖否而終通也。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位陽也,而隂處之。包承,柔佞之過也。是以羞辱及矣。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上近至尊,下據其民,咎以專也。五之休否,有命任已,卑以奉上,正以率下,其志得行,亦又何咎。誰麗其福乎。乃巳之致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大人者知存亡之道也。羣小竝進雖可全正,雖得尊位憂其危亡。順而從之,不敢以力,息於否之時也。其道乃固矣。正當其位,物猶不陵,故保其吉,而終遇也。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否之終否,其傾矣。極終則變,何可以久。君子當其極,故先否也。困極以道通也。故後喜也。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晋书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