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第三十三 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
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
治人素有劳根,苦作便发,则身百节皮肤,无处不疼痛,或热筋急方。
取白柘,东南行根一尺,刮去上皮,取中间皮以烧屑,亦可细切捣之。以酒服三方寸匕,浓覆取汗,日三服,无酒以浆服之。白柘是柘之无刺者也。
治卒连时不得眠方。
暮以新布火炙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贮枕,枕冷复更易热,终夜常枕热豆,即立愈也。
此二条本在杂治中,并皆虚劳,患此疾,虽非乃?急不即治。亦渐瘵人,后方劳救,为力数倍,今故略载诸法。
凡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汤方。
甘草二两,桂三两,芍药四两,生姜五两,无者亦可用干姜,大枣二七枚,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八两,分三服,间日复作。一剂复可,将诸丸散耳,黄?加二两,人参二两,为佳。若患痰满,及溏泄,可除饴耳,姚同。
又方,乌雌鸡一头,治如食法,以生地黄一斤,切,饴糖二升,纳腹内,急缚,铜器贮甑中,蒸五升米久,须臾,取出食肉,饮汁,勿啖盐,三月三度作之,姚云神良,并止盗汗。
又方,甘草一两,白术四两,麦门冬四两,牡蛎二两,大枣二十枚,胶三两,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
又方,黄?,枸杞根,白皮,生姜三两,甘草,麦门冬,桂各二两,生米三合,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羊肾一枚,切,术一升,以水一斗,煮取九升。服一升,日二三服,一日尽,冬月分二日服,日可再服。
又有建中肾沥汤法诸丸方。
干地黄四两,茯苓,薯蓣,桂,牡丹,山茱萸各二两,附子,泽泻一两,捣蜜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加至十丸。
此是张仲景八味肾气丸方,疗虚劳不足,大伤饮水,腰痛,小腹急,小便不利,又云长服,即去附子,加五味子,治大风冷。
又方,苦参,黄连,菖蒲,车前子,忍冬,枸杞子各一升,捣蜜丸,如梧子大,服十丸,日三服。
有肾气大丸法诸散方。
术一斤,桂半斤,干地黄,泽泻,茯苓各四两,捣,筛,饮服方寸匕,日三两服,佳。
又方,生地黄二斤,面一斤,捣,炒,干,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附方枸杞子酒主补虚,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能去劳热,用生枸杞子五升,好酒二斗。
研,搦,匀碎,浸七日,漉去滓,饮之。初以三合为始,后即任意饮之,《外台秘要》同。
《食疗》,补虚劳,治肺劳,止渴,去热风。
用天门冬去皮心,入蜜煮之,食后服之,若曝干入蜜丸尤佳,亦用洗面甚佳。
又方,雀卵白,和天雄末,菟丝子末,为丸,空心酒下五丸,主男子阴痿不起,女子带下,便溺不利,除疝瘕,决痈肿,续五脏气。
《经验方》,暖精气,益元阳。
白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卧时,冷水下三十丸。
又方,除盗汗,及阴汗。
牡蛎为末,有汗处粉之。
《经验后方》,治五劳七伤,阳气衰弱,腰脚无力,羊肾苁蓉羹法。
羊肾一对,去脂膜,细切,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细切,相和作羹,葱白盐五味等。如常法事治,空腹食之。
又方,治男子女人,五劳七伤,下元久冷,乌髭鬓,一切风病,四肢疼痛,驻颜壮气。
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干,却用乌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声绝,即播去,只取补骨脂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早晨温酒,盐汤下二十丸。
又方,固阳丹。
菟丝子二两,酒浸十日,水淘焙干为末。更入杜仲一两,蜜炙,捣,用薯蓣末,酒煮为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用酒下五十丸。
《食医心镜》,益丈夫,兴阳,理腿膝冷。
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经三日,饮之佳。
御药院,治脚膝风湿,虚汗少力,多疼痛及阴汗。
烧矾作灰,细研末,一匙头,沸汤投之,淋洗痛处。
《外台秘要》,补虚劳益髓,长肌悦颜色,令人肥健。
鹿角胶,炙,捣,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治骨蒸。
桃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双仁留尖,杵和为丸,平旦井花水顿服,令尽服讫,量性饮酒,令醉,仍须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剂,百日不得食肉。
又骨蒸亦曰内蒸,所以言内者,必外寒内热附骨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或皮燥而无光。蒸作之时,四肢渐细,足?肿者。
石膏十分研如乳法,和水服方寸匕,日再,以体凉为度。
崔元亮《海上方》,疗骨蒸鬼气。
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过,青蒿五斗,八月九月采,带子者最好,细锉,二物相和,纳好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净洗釜,令干,再泻汁,安釜中,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即取猪胆十枚,相和煎一大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贮,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热熟炙,捣末,以煎和,捣一千杵为丸,空心粥饮下二十丸,渐增至三十丸止。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