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第七 治尸注鬼注方
治尸注鬼注方
尸注、鬼注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中尸注,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恍恍、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方。
取桑树白皮,曝干,烧为灰,得二斗许,着甑中蒸,令气浃便下,以釜中汤三四斗,淋之又淋,凡三度,极浓止。澄清取二斗,以渍赤小豆二斗一宿,曝干,干复渍灰,汁尽止。
乃湿蒸令熟,以羊肉若鹿肉作羹,进此豆饭,初食一升至二升取饱,满微者三四斗,愈极者七八斗,病去时体中自觉,疼痒淫淫。或若根本不拔,重为之,神验也。
又方:桃仁五十枚。破,研,以水煮取四升,一服尽。当吐,吐病不尽,三两日更作。
若不吐,非注。
又方:杜蘅一两,茎一两,人参半两许,瓠子二七枚,松萝六铢,赤小豆二七枚。捣末,散,平旦温服方寸匕,晚当吐百种物。若不尽,后更服之也。
又方:獭肝一具。阴干,捣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一具未瘥,更作。姚云神良。
又方:朱砂、雄黄各一两,鬼臼、?草各半两,巴豆四十枚(去心皮),蜈蚣两枚。捣,蜜和丸服,如小豆,不得下,服二丸。亦长将行之。姚氏,烧发灰、熬杏仁紫色分等。捣如脂,猪脂和酒服,梧桐子大,日三服,瘥。
又有华佗狸骨散、龙牙散、羊脂丸诸大药等,并在大方中,及成帝所受淮南丸,并疗疰易灭门,女子小儿多注车、注船、心闷乱、头痛吐,有此疹者宜辟方。
车前子、车下、李根皮、石长生、徐长卿各数两,分等。粗捣,作方囊,贮半合,系衣带及头。若注船,下暴KT?,以和此共带之,又临入船,刻取此船,自烧作屑,以水服之。
附方《子母秘录》治尸注。烧乱发如鸡子大。为末,水服之,瘥。
《食医心镜》主传尸、鬼气、咳嗽、?癖、注气,血气不通,日渐羸瘦。方∶桃仁一两,去皮尖,杵碎。以水一升半煮汁,着米煮粥,空心食之。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戴礼记
- 史记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术数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