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兵智部·李牧
【原文】
原文
李牧,赵北边良将也。尝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如此数岁,匈奴以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乃复请李牧。牧固称疾,赵王强起之,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可奉令。”王许之,李牧如故约。匈奴终岁无所得,然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不敢近边。
李牧是赵国戍守北方边境的大将。他曾经驻守雁门,防御匈奴。他有权依现实的情况设置官吏,租税都缴入幕府,作为犒赏士兵的费用。每天宰杀牛只为士兵加菜,又加李牧强训练士兵骑马射箭的技巧,留心敌人动向,常派间谍刺探军情,并与士兵约法:“匈奴即将入侵,要加紧保护牲畜,但不可与匈奴人正面冲突,违者斩首。”因此每当匈奴人侵扰边境,李牧的兵士就驱赶牲畜回营,不肯作战。如此过了几年,匈奴人都认为李牧胆子小,不敢与匈奴人交战,甚至连赵国本身镇守边境的士兵也这么看。赵王下令责备他,李牧仍一如往昔,赵王终于生气,派其他的将领取代他。经过一年多,每次出战都失利,损伤众多,边境多事,根本无法耕种、放牧,不得已赵王只有再度任命李牧。李牧称病推辞,赵王再三地请托,李牧说:“如果大王一定要用臣,必先请大王准许臣如昔日一样的做法,臣才敢受命。”赵王答应他。李牧来到边境,又如以往般和士兵约定不可与匈奴冲突,匈奴几年间都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士兵每天都得到李牧的赏赐,却没有立功报答的机会,都希望能上战场作战。李牧见时机成熟,就挑选坚固的战车一千三百辆,良马一万三千匹,能擒敌杀将的勇士五万人,神箭手十万人,要求他们加强训练。一面又任意放牧牲畜,要百姓四散于郊外,当前来侵扰的匈奴人少时,就装退败让数千人被擒,单于听到消息,以为良机可趁,遂率领大军入侵,李牧排列许多奇阵,指挥左、右二军夹攻,大破匈奴十多万大军,单于奔逃而去,往后十多年间,不敢再侵犯赵国边境。
〔评〕厚其遇,故其报重;蓄其气,故气发猛。故名将用死士。兵之力,往往一试而不再,亦一试而不必再也!今之所谓兵者,除一二家丁外,率丐而甲,尪而立者耳。呜呼!尪也,丐也,又多乎哉!
(评译)对待部属愈是仁厚有如自家人,部属报答之心也愈是深切,能凝聚士兵奋勇作战的士气,才能一发而气势威猛。古代名将往往只须一次的战役就能定胜负了,不必一战再战。反观今天所谓带兵的将领,除了拥有一两名亲信部属外,其余的士兵都是带人不带心,有如外借之兵。唉,兵多又有什么用呢?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