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捷智部·王戎
【原文】
原文
王戎年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瞩见道旁李树,有子扳折,诸小儿竞走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试之果然。
晋朝人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同伴玩游戏,看到路旁有棵李树果实累累,同伴们都争相攀折,唯有王戎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李树就种在路旁,往来的路人竟然没有人摘采,可知李子一定是苦的。”众人不相信,尝后证明王戎所言不虚。
〔评〕许衡少时,尝暑中过河阳,其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曰:“人亡世乱,此无主矣。”衡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边批:真道学。)合二事观,戎为智,衡为义,皆神童也。
(评译)元朝人许衡年轻时,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路旁有棵梨树,同伴们都争相摘食,只有许衡独自坐在树下乘凉。人们问他原因,许衡回答说:“梨不是我的,就采摘果实,不可以。”人们说:“现在兵荒马乱,这是没有主人的梨树。”许衡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边批:这是真正的道学。)从王戎和许衡的故事来看,王戎不摘梨是因为聪明,许衡不吃梨是因为行为处世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两个人都是神童。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仪礼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