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思想
全书分为释冤、辩诬、鞫情、议罪、宥过、惩罪、察奸、核奸、摘奸、察匿、证匿、钩匿、察盗、迹盗、谲盗、察贼、迹贼、谲贼、严明、矜谨二十门。清朝四库全书将上述二十门归入八卷。
卷一为释冤上。郑克认为人们遭受冤枉,大多是起因于案情是非难辨,而判案的官吏又不能细查慎处,便躁怒地滥施威刑,结果导致无辜蒙冤。他反对刑讯逼供,认为执法官的明察可以释冤,古人核查案件办法极多,卜筮之言,奇怪异常之事,都要竭尽心力进行分析。核查案情的方法,大概有三种,一是察色,一是察辞,一是察情,如果犯罪事状稍有可疑,不应急忙地信以为实,长期拘押,为之伸理,从道理上讲也是应该的。执法官用诈谋钩取隐情,,用以验证诬告,目的是为了平反冤狱,亦是可行的。执法官哀怜无辜,细查慎处,合乎《周易》所说议狱缓死之义,所以能捕获真正贼犯。君子所贵者,不在于核查奸伪,而在于平反冤狱。最后郑克发出若非军侯受财不诘,则此狱岂难辨乎?惟上下相蒙,不以狱事为事,故莫之辨耳广的感叹。
卷二为释冤下,郑克揭示了负责巡捕的吏人,有时放纵盗贼,却逮捕无辜的平民作替罪羊,平反昭雪全要靠官吏能否明察。他对掌管刑狱者提出规劝,滥杀好人,枉死无辜平民,都是由于官吏们不仔细谨慎地追赃索证,而急于结案造成的。只凭赃证,不觉情理,赃据有时不是真赃,证据有时不是实证,只有根据情理加以辨查,然后才不至于冤枉无辜。法官考察案情,假如怀疑其中有冤,即便囚犯并无冤词,也不可以急忙判决的见解。他主张审理案件要徐缓,,戒在严酷急躁,大凡辨查案情,或根据神气相貌,或据情理,或据事迹,这三条都足以判知犯人是否含冤。他反对吏人肆意进行拷打,使无辜平民含冤而死,作为主管刑狱之官的鉴戒。情理与证据并用,能够辨清冤情。人们诉冤,最怕受到压抑阻塞。疯子和哑巴都是为人所忽略和鄙弃的,他们有了冤枉,不能伸理,也很可怜。
卷三为辨诬和鞫情。郑克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定之理虽是一定不变的,事情却有偶然巧合,固执着理去处理事情,有时也行不通,结果精通事理之人反被晓畅事故之人嘲笑。只有如滚珠那样滚动不滞,像镜子那样映照难欺,才能事理兼明,从而情状必得。他指出辨明诬陷的方法是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诬陷本身并不难辨明,但有时迫于威势不敢去查清,这种案件就只有见义勇为的人才能处理了。智慧不足,就会有所迷惑,从而对难查的诬陷就不能辨明;,勇气不足,就会有所畏怯,从而对易查的诬陷不敢去查辨。仔细耐心地进行审讯,案问他们所抵赖的,揭明他们所隐瞒的,使他们理屈词穷,真情暴露,势必自动屈服,这样就用不着严刑拷打了。审讯案件的方法,或是先根据犯人的面色进行考察,或是先根据犯人的供辞进行考察,确知他们不属于负冤被诬之后,再检验事实,验证实物,仔细耐心地进行审讯,这样就没有查不清的真情了。审查案情的方法,有正,有诈。只要方法精熟,案情一定能够查明。,那些专靠严刑拷问的人,乃是没有办法的人。
卷四为议罪和宥过。郑克讲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是冤痛之情,有的得到伸理,有的却被抑屈,这里面有着当时的具体环境与具体条件。封建法律是根据封建伦理精神来具体执行的。执法要公平,以为天下示范。设身处地去评议事物就是实,舍弃现象去探求真情就是真,二者相合,就是追求真实。他主张正确使用法律类推原则,处理法无明文规定的案件。
卷五为惩恶和察奸两门。郑克认为惩治奸恶乃是减少诉讼的方法。宥过门纪载的事情,有的是在法律之中加以取舍。惩恶门记载的事情,有的是在法律之外加以诛戳。二者之所以不同于议罪门,就在于议罪门记载的事情,其处罚和决断都有所依据,或轻或重没有不符合法律的。他主张君子惩治奸恶,不必都在法外进行诛戳。折狱龟鉴之为书,以释冤、辨诬、鞫情、议罪、宥过、惩罪、声明、矜谨八篇为正,而关于奸、匿、盗、贼的十二篇只是作为惩罪的例子。,古人惩治这四种罪恶,以严明为主,以矜谨为辅。
卷六有核奸,极奸、察匿、证匿四门。郑克用一系列故事说明这一个道理:揭发奸伪,钩取隐匿的方法,都和审查案情的方法相同,但必须使用诈谋之术。尽心于事的君子也不可忽视。人的互相杀害,不是因为仇杀,就是因为财和色。
卷七为钩匿、察盗、迹盗、谲盗、察贼、迹贼、谲贼七门。卷八有严明和矜谨两门,郑克主张严明的佐证,认为办案的态度要谨慎、怜惜。
《折狱龟鉴》是要为断狱者提供借鉴,借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及其后的按语,讲出在具体办事过程中,执法官应遵循的种种方法和应持有的态度,包括如何分辨、是否为冤例,为民伸冤;反对刑讯逼供,可以用正面的方法如明察,也可以用反面的方法如诈谋发现真正的罪犯;哪些过错可以宽宥,哪些不能姑息。还有用物证察明案情,对嫌疑犯察言观色。严格遵守法理,深入体察人情,办案要持着矜谨的态度等等。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中庸
- 大学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古今谭概
- 北游记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小五义
- 幻中游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