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作品历代注本
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作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90 种左右,其他散见的有关考据、训沽、评论更难数计。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
首先对《昭明文选》作注释的是《昭明文选》问世六、七十年后的《文选音义》,这是隋代萧统的侄子萧该对《文选》语词作的音义解释。稍后,在隋、唐之际有曹宪,“文选学”的名称就见于《 旧唐书· 曹宪传》。这两位学者的著作都题为《文选音义》,也都已亡佚。许淹、李善、公孙罗等都曾是曹宪的学生,他们都曾批注《文选》。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李善的《文选注》。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号称“书麓”。他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近1700 种,前后数易其稿。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 ,书成进呈.他的注释偏重于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但对文义的疏通则比较忽略。凡作品有旧注而又可取者,即取旧注入书,例如《二京赋》取薛综注,屈原的作品用王逸注等等。他自己对旧注的补正,则加“善曰”以志区别。李善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而且在于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经亡佚,后世学者往往以它作为考证、辑佚的渊蔽。《新唐书· 艺文志》 载有他的另一部著作《文选辨惑》 10 卷,已佚。
至今流传的另一种唐人注本是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的《五臣注文选》。所谓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吕延祚所组织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5 人。据吕延祚在开元六年(718)的进书表中说,李善的注释只知引用过去的载籍,而没有把作品的旨趣注释清楚,因此在他的组织主持下,由吕延济等重新作注。吕延祚虽高自标榜,而五臣的学力不逮李善,书中荒陋错误之处极多,以致受到了后代许多研究者的指责。《四库全书总目》在概括叙述了前人的批评以后指出:“然其疏通文义,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也。”此外尚有唐写本《文选集注》 残卷23 卷,撰人姓名无考,书中引据,除李善、五臣注而外,尚有陆善经注、《文选钞》 、《 文选音诀》 ,今皆不存。
李善注和五臣注问世以后,宋代就有人把两者合并刊刻,称“六臣注”。公元1094年(北宋哲宗元祐九年)旧历二月的秀州州学本是第一个五臣与李善合并注本,其后的六家注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后)如广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又其后,六臣注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后)如赣州本、建州本,又据六家注本重刻,只不过是将五臣与李善的前后次序调换了一下。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尤袤所刻李善之注本(尤袤刻本)对后来很有影响。
宋代时“文选学”已渐趋衰微,有关的专著大都是摘录排比辞语典故,如《文选双字类要》 、《 文选类林》。一些比较认真的研究成果,则散见于笔记、诗话中。元代的著作不多,较有参考价值的是刘履的《选诗补注》。明代文选学成就无多,张凤翼《 文选纂注》杂采前人众说,稍有可取。
清代朴学大兴,学者在专攻经、史、子部之外,发其余力于《文选》,不论校勘、音韵、训诂、考订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绩。较为重要的研究专著,如:汪师韩的《文选理学权舆》 8卷、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 1卷。分门别类,就《文选》的各种问题加以论述;胡克家《文选考异》10卷,以宋淳熙尤袤刻李善注本为底本,据宋吴郡袁氏、茶陵陈氏刻六臣本以校刊异同;张云璈《选学胶言》20卷、梁章钜《文选旁证》46卷、朱珔《文选集释》14卷、胡绍瑛《文选笺证》30卷、许巽行《文选笔记》8卷,从音韵、训诂、考订等不同方面对李注作补正发明,尤以梁、胡二氏的著作更为精博;何焯《义门读书记》5卷、于光华《文选集评》15卷,重在文义的评论,虽不脱八股文积习,但亦不乏一些可供参考的见解。降及近代,有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 8卷和骆鸿凯的《文选学》。
清嘉庆年间,胡克家据尤袤刻本,又据宋代吴郡袁氏﹑茶陵陈氏所刻六臣本以校刊异同,写成《考异》十卷。以后的传本多以胡本为底本,如1977年中华书局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等。
今天所见《文选》版本,除上述唐写本《文选集注》外,尚有唐写本《文选》白文、《文选》李善注、《文选音》,均敦煌残卷,有一部分曾收入《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影印行世。刻本最早的为北宋明道本,已残。传世宋刻的影印本,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宋刻六臣注本和中华书局影印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李善注本。此外尚有日本足利学校藏明州六家注本,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日本影本影印发行。通行本为清代胡克家翻刻尤本,中华书局在1977年曾把胡刻本缩印,并附《文选考异》于卷末。
《昭明文选》历代注疏本列举如下:
隋代萧该《文选音》
唐代曹宪《文选音义》
宋代秀州州学本《文选》60卷
宋代广都裴氏刻六家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明州刊本六家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赣州六臣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建州六臣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吴郡袁氏刻六臣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茶陵陈氏刻六臣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尤袤刻李善注刊本《文选》60卷
宋代刘颁《文选类林》
宋代高似孙《文选句图》
元代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
明代王象干《文选删注》
明代陈与郊《文选章句》
明代刘履《文选补注》
明代凌迪知《文选锦字》
明代胡焕文《文选粹语》
清代杭世骏《文选课虚》
清代石韫玉《文选编珠》
清代胥斌《文选集腋》
清代洪若皋《文选越裁》
清代吴湛《选诗定论》
清代董正扬《文选集律》
清代梁章巨《文选旁证》46卷
清代汪师韩的《文选理学权舆》 8卷
清代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 1卷
清代张云璈《选学胶言》20卷
清代朱珔《文选集释》14卷
清代胡绍瑛《文选笺证》30卷
清代许巽行《文选笔记》8卷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5卷
清代陈景云《文选举正》6卷
清代于光华《文选集评》15卷
清代胡克家《文选考异》10卷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