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
张君房虽称此书乃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这不如说是仅指他个人心中认为的七部之英。
它的内容是掇《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中最能体现上清派系的经文,然而张君房认为这些上清派经文就是《大宋天宫宝藏》七部之英了。
《云笈七签》体例仿《无上秘要》纯以道家思想为首,其如卷一道德部,采摘《老君指归》、《韩非子》、《淮南鸿烈》、《混元圣纪序》、《唐开元皇帝道德经序》中之语,以总论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经》《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经》之语,以论宇宙生成变化,并特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详述老君开天辟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师;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引《上清源统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上清经述》、《三皇经说》、《云台治中内录》等,以论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其他各卷无不以纲带目,在一个总题目下引录若干道书。有的题目内容较多,如杂修摄、说戒、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符图,以及仙籍语论、纪传等、则各列若干卷,以摘录多种道书。
可见此书引录的道书虽多,但纲目颇为清晰。至于引录道书的具体数字,已难作出准确统计,因为所引之书,有的标出原名,有的只是某书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张君房所拟之名。不过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面貌。这是它最具历史价值之所在。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尚书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