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
《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编者上清派思想倾向的特征。此外,收录唐代以前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
在现存《道藏》中的《云笈七签》中,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可以看出赵玄朗信仰的出现与逐渐形成有宋一代的祖宗信仰。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此传于大中祥符九年由王钦若编成,颁至全宋境内。翊圣,太宗时封为翊圣将军,真宗时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徽宗时义加封为翊圣应感储庆保德真君。,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
《云笈七箓》传记类编辑其主要是为了突出上清派所信奉的谱系与元始天尊信仰的地位,并剔除了虚皇五老等信仰。为了在宋朝继续提升老子教主地位以及黄帝、赵玄朗、虚皇五老、五老君等信仰强势崛起的氛围中保存大大下滑的元始天尊信仰做出努力。而《云笈七箓》的保存也为至元毁藏焚毁以老子信仰为主的道教经典著作后占领了毁藏后老子信仰大大缺失的巨大空白,为元始天尊信仰成为明清道教主流信仰打下了基础。这与同为类书,以灵宝派为正统,,收载灵宝派道书的《大道通玄要》截然不同。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旧唐书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