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卷上·心隐
夫欲相之,必先试之性行,相外乃得其真。欲知其性行者,察之于眼,验之于口,则可见矣。心者,神明之舍,目其窍也。其神内守,而其明外鉴,故观其眼可以知其心矣。心主于火,目主于木,火木相生,乃分轮理。心有五轮,故目有五等。所谓五等,水、火、木、金、土之精也。目如初月者属水,如悬铃者属火,如破梯者属木,如卧弓者属金,如圆杏者属土。初月之目,壬癸之精。水流不远,无信之相也。悬铃之目,丙丁之精,礼乐情怀,似火之德也。破梯之目,甲乙之精,瞻视瞬息,似木这性直,其间亦有虚妄不实者,盖木身虽直,而果味不同故也。卧弓之目,庚辛之精,杀君杀父,阵亡兵死,天生露晴是也。圆杏之目,戊已之精,忠孝信行,似土之德。言者,心之声也。灵气漏露,发而成响,神静则辞寡,神躁则辞多,是以既察之于目,又验之于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周庙金人,三缄其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故知金言无益,最减人相,凡人言语无统绪,好摭人短处,自恃已长处,此人也轻薄无行,众所共恶,摧挫失志,祸从斯起矣。夫聪明豁达者少迟,执迷勾留者多滞。是以君子之性,通而不执;小人之性,执而不通。君子有将来,不期身贵而自贵,虽不徼福而福自至焉。小人无此去,自望身荣,而多得祸焉。故曰凡欲相之,必先试之。凡阅人必详察其骨状,似载栋梁者贵人也。眼有盖而鱼尾远者,主有大禄;天势圆大,旗亭广博,心目分明,品位自崇;瞬息不定,瞻视不常,心性不定之人也。羊眼四白,死于道路,蜂目猪眼,毒而多淫,大小不等,眉头屈曲,若下视者皆寿短之相,精神不定,目急者无信。瞳子微小,赤脉乱侵者,并主恶死。目下小者为善相,四大猖狂,目不自敛,衣食必破。经云:重瞳者未必为贵,眇目者未必为贱。仔细观察相可知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说苑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