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卷下·治法·治病不必顾忌论
凡病患或体虚而患实邪,或旧有他病与新病相反,或一人兼患二病,其因又相反,或外上下各有所病,医者踌躇束手,不敢下药,此乃不知古人制方之道者也。古人用药,惟病是求。
药所以制病,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其人有是病,则其药专至于病所而驱其邪,决不反至无病之处,以为祸也。若留其病不使去,虽强壮之人,迁延日久,亦必精神耗竭而死,此理甚易明也。如怯弱之人,本无攻伐之理。若或伤寒而邪入阳明,则仍用硝黄下药,邪去而精气自复。如或怀妊之妇,忽患瘕,必用桃仁、大黄以下其瘕,瘀去台自安。或老年及久病之人,或宜发散,或宜攻伐,皆不可因其血气之衰,而兼用补益。如伤寒之后,食复、女劳复,仲景皆治其食,清其火,并不因病后而用温补。惟视病之所在而攻之,中病即止,不复有所顾虑,故天下无束手之病。惟不能中病,或偏或误,或太过,则不病之处亦伤,而人危矣。俗所谓有病病当之。此历古相传之法也。故医者当疑难之际,多所顾忌,不敢对症用药者,皆视病不明,辨证不的,审方不真,不知古圣之精义者也。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文昌孝经
- 正史
- 三国志
- 晋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冰鉴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