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来源
《仪礼》中记载的一套礼仪, 带有极其明显的阶级烙印。但还不能说所有的仪节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为其中有些形式是从氏族制时期传袭下来的礼俗。所以通读这书,不仅能了解周鲁各国贵族生活的一些侧面,还可以从中窥探远古的史影。
比如冠礼,就是由远古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变化而来的。杨宽在《冠礼新探》中说:成丁礼也叫入社式,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经的仪式。按照当时的习惯,男女青年随着成熟期的到来,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使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正式成员的条件……如果训练被认为合格,成年后,便可参与成丁礼,成为正式成员,得到成员应有的氏族权利,如参加氏族会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还必须履行成员应尽的义务,,如参加主要的劳动生产和保卫本部落的战斗等。到了奴隶制社会,冠礼成为贵族在本族中举行的成丁礼了。贵族袭用了传统的形式,而赋予了新的内容,举行这种冠礼的目的是:巩固贵族组织,加强宗法制度,从而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成员们的权利和义务也都以此为中心。这就和氏族公社的成丁礼有着本质的不同了。
再如乡饮酒礼,据杨宽论证,认为它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这种礼节主旨在于尊长和养老。周族自从进入中原,建立王朝,多数成为统治阶级,其父系家长制已转化成为宗法制度,原来习惯上应用的礼仪也转化为维护宗法制度和贵族特权的手段。乡饮酒礼就变成在基层行政组织中分别贵族长幼等次的礼节了。可见《仪礼》书中不仅反映了周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的生活,而且它还保留了一些远古礼俗的外壳。
刘邦建立汉王朝,朝仪出于叔孙通之手,他本是秦朝的博士,多采用秦朝的礼仪。叔孙通拟定的那套朝仪,并没有作为定制。他所撰的《礼仪》,后来没有人传习,班固就说:叔孙通所撰《礼仪》……民臣莫有言者。《仪礼》虽然在西汉时期立成学官较晚,不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们所重视,但此书的传授始终未断。自从郑玄为之作注以后,就更为一般士人所传习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了许多礼学家,《隋书·经籍志》上着录了他们的许多的着作。,士人们重视《仪礼》一书,自然不能不影响朝廷的制礼作乐的工作。那时官员们的建言、驳难等都以三礼为理论根据,《晋书》和南北朝各史的《礼志》《通典》《文献通考》中保留了这方面的大量文字。
尽管《仪礼》十七篇所记仪节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后世统治阶级的需要,然而各朝礼典的制定,大都以《仪礼》为重要依据而踵事增华。例如,从《大唐开元礼》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编撰者对于礼例的精熟程度,不是精通《仪礼》的人,是难以措手的。
- 推荐作品:
- 史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尔雅
- 易经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